作者:咖啡里的云
声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一个游历天下,淡泊追求浪漫的山水田园诗人。
《大明宫词》中,在太平与武攸嗣烦闷的婚姻生活中,王维就像一缕清风给太平带来了丝丝清爽。
剧中关于王维和太平的这一段着墨极少,却妙笔生花,描绘了另一种爱情观和选择。
大唐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宽容的时代。
正因对人性的解放与包容,多情文人与风流墨客才可尽展他们的创造力。
盛唐才以其恢弘的气象,灿烂的文化,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辉煌的文明符号,成为向往的盛世。

王维与太平,是剧中最朦胧最唯美的爱情。
它的到来与离开都那么的自然,仿佛不曾发生过,唯有两颗红豆作为那一刻的见证。
大明宫里每一个人都有爱,可是爱却在权利中得到了扭曲,里面夹杂着太多的血腥,爱的太怯弱,爱的太悲壮,爱的太霸道,爱的太卑微。
诗人是时代碎片的记录者,比所谓的历史多一分情感的厚度和某种角度的可信度。
就像剧情并不符合史实,却写的可能是他们的困境和心境。
它将难以言说的秘密和情绪隐藏在诗词、文字和台词中,是我们深爱它、为之感动的心有灵犀,也是这部剧和那个时代美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少年行》后莫名的尴尬,王维与太平的长安夜话,多半会是七剑中澄波碧海赞词人的重演。
当年王维听闻了太平与薛绍的爱情故事,慕名而来长安,只为一睹太平公主的风采。
彼时太平正经历一场无爱的婚姻,与丈夫毫无灵魂共鸣,而王维正在此时出现。
这位历史上初入京城便名噪一时的才子,剧里一出场便是与众不同的洒脱与淡泊。
在一群意气风发、针砭时弊的青年才俊中,太平发现了他,他是那么的安静,一个人在窗前眺望着,沉默寡言。
对于追求唯美的王维,政治是肮脏的,所以没兴趣。
之后,王维时常出入于宫廷间,是太平的常客,两人一日日的吟诗论道中,王维的心湖渐渐泛起了涟漪。

王维曾和太平手持一盏灯,在夏夜的清池长廊讲各自的心情,像雨后优雅的清风。
青年男女花前月下吟诗作对,双方皆是深以为意。
发乎情、止乎礼,这是一段典型的书生式感情,委婉含蓄,美得动人。
怎知一个深切的眼神触动彼此心结,于是无所适从,于是黯然退避,于是成就了一场半生的漫长离别。
当周围的丝竹乐响起时,当残留的灯焰跳动时,当凄冷的月光洒向宮檐时,幽长暗淡的廊道只有飞旋的落叶扫过时,一切的一切似乎已经停止,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仅仅那一夜的相处,即让王维发觉自己必须离开,否则他将陷入爱情。
他明白自己只能书写爱情,不能拥有它。

其实,不管谁在年轻时都有过这样的夏夜,你和他轻轻的交谈着,彼此敬重,欣赏,没有太多波澜,心中也有微微涟漪。
年轻的心思,像夏夜一阵清风,但谁都没有继续说下去。
王维深知自己没有爱上太平公主的资本,于是赋一首《红豆歌》送给太平,然后不辞而别。
陷入爱情也许意味着痛苦,王维选择在天涯路上追寻留存于诗词间的理想。
他当时的离去不是因为胆怯,是因为美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王维对自己有着清醒认知,也对爱情的本质有着清醒认识。
之后他游遍万里江山,可谓真正的一代风流才子。

尽管我知道《相思》这首诗是送给李龟年的。
历史上王维和太平公主年纪相差太多,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交往,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片段。
我觉得王维不是选择逃避,他是选择理智。
他那时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只是太平府中的一个门客。
在当时的地位,形式,他根本不可能与太平在一起,他也清楚太平感情的所属。
他在心里爱上了太平,但不敢直白地表白,只能寄寓诗中。
他若不想再让自己的感情深陷,或者清醒点,都要选择离开。
离开太平,他的心能更安宁,他仍旧会在心中思念太平的,只是表达爱的方法不同而已。

韶华白首,不过转瞬。
二十年后,王维与太平再度相遇。
《寒山僧踪》响起,琴声渺渺,笛声寥寥,古意悠远,正是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参禅悟道的心境。
王维孑然一身游遍大唐锦绣山河,而太平房中那副咸阳游侠图挂了二十年。
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多是一种理解欣赏和尊重,两个充满感情的人惺惺相惜。
但倘若当年王维没有不辞而别,他们之间的故事走向,谁又能说得清。

王维说起当年的悄然远引,蓬转飘零有若白纸。
当年,他们都还处在憧憬爱情的少年时代。
太平爱上一个儒雅的青年男子,她对他一见钟情。
而他,薛绍,已是个有家室的人,他爱他的妻子,不爱太平。
然而太平的爱,如同夏日里繁盛的花那般,尽情地盛开并且炽热地燃烧着。

这一切,王维都看在眼里,这个心里只有薛绍的公主,他爱不起。
太平把他当作知己,却永远不会爱上他。
与其让对方为难,让自己痛苦,不如保留住这份感情最美的样子,趁自己还没有完全陷入的时候,离开。
和他诗里所透露出的清新隽永,又暗含哲理一样,这个清风明月般的男子,向往美好完整的爱情,不要飞蛾扑火的盲目,不要没有结果的强求。
差一步,那份感情还不是爱情,却是最美的一份感情。

所以直到此时,王维才对太平说出了真心话:
我只能书写爱情,在幻想中铸造完美。因为,我缺乏应付现实最基本的技巧和勇气。公主,在这世间,只有幻想才能够绝对美好,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浪迹天涯作为生活的形式,因为这样,一个人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幻想。
去了哪里,又能去哪里。
五湖泛舟也好,听雨层楼也好,为躲避一场迟一天便会到来的爱情,王维将自己放逐进一场无尽的虚空之中——青山万里,流水依昔,不是流浪,只为淡忘。

而今重回长安,忆起往日种种恍若隔世。
这百味杂陈中,有对缘如浮云的希嘘蹉叹,更多的,则是时过境迁后的豁然开朗。
云水吟的配乐有如一幅古典的水墨画卷,雅韵徐徐、云开雾散,恰是于此景此情最好的诠释。
王维用半生的孤寂沉淀了一段引而不发的感情。
而他终只是太平生命中无足轻重的过客罢了,恰如是: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他们还一起回忆故人。
太平:
也不知道我们那些朋友过的怎么样了。
王维:
相隔多年,早已失去音讯了,我只在十年前的徐州碰上了一个人,他已出家为僧,我们再僧舍中伴着秋雨彻夜长谈。
老去的并不止他们两个,当年意气风发的人也出家为僧。

时隔多年的两个人再次相见,诉说各自的生活和心境,一起怀念当初相聚的时光,不经意提起遗落在时光里隐晦的情意,加上音乐的烘托,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虽然王维和太平的故事本是虚构,可这里对王维形象的描绘,确有几分真实。
虚虚实实间,是对大唐人物风貌的还原。
这部剧所谓的意境高远,正在此处。

王维的别样人生令我羡艳。
诚然,他孑然一身,但他的诗作化作大唐夜空的一片星辰,照耀着无数颗悸动的心灵。
两个文艺中年,含蓄地穿过身份与时间的屏障,完全精神恋爱。
一首《红豆》,淡淡地道尽了相思,说起来平常,回忆起来难忘。
柏拉图强调的精神恋爱,在王维和太平两个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倒觉得,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爱上彼此,只是爱上了想象的化身。
他们爱着抽象的爱情使者,一个是长相守,一个是红豆。

他们一个是倾国倾城的公主,一个是文艺儒雅的诗人,但他们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男女,只想要一段平凡的相守,甜甜的爱情。
他们爱了,又仿佛没爱。
王维是太平心目中浪漫爱情的投射,尤其是处于无聊到充满厌倦的婚姻里的太平,更是一道救赎的光辉。
整夜畅谈加上王维的离去,王维变成了太平心中的“白月光”。
得不到的总是好的,人们又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超乎想象。
于是王维成为了太平毕生难忘的一段美好回忆。

私以为,《大明宫词》里的中年王维真的是符合我对王维所有的想象,有一种风轻云淡的诗人气质。
而这一段也是剧中的神来之笔,像是记载在史书角落里的一段故事,被后人不经意间翻到了,突然就变得清晰鲜活起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却知道不会跟他在一起,知道不会跟他在一起,却还是喜欢他。
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遇到那个可以相守一生的人,也并非每个人都会为了每一个心动的感觉而奋不顾身,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之中。

有的人,只愿意把全部的爱情献给他命中注定的那一个人。
这样的人有着含而不露的深情,他默默地爱着这份心动,不愿把它变成遗憾,而是将它化成一段最美的记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感情,不一定要是爱情。
多年之后,我们会笑着回想起,在真正的爱情到来之前,我们曾经有过那份美好的感情,那种美丽的心动。

~未完待续~
(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咖啡里的云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倾诉一颗不曾叛离的心
坚信成长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温暖和深情
爱慕她的人太多,但唯一勇敢且诚挚去爱她的人,仅有他一个
往后余生,他爱过世间无数美人美景,但都像收集回忆关于她的碎片
她赢了,而她的儿子们,或流放,或软禁,或赐死,一个都没逃过
《大明宫词》:李旦的退位,是软弱还是勇敢?
她的一生几起几落,拼尽所有紧握权力,百转千回后掌心仍空无一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