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结束,美方代表、美国财长贝森特罕见三次出席会谈,
更在结束后公开发出警告,若中国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可能面临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可就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在三个月内悄然减持了280亿美元的美债。
这一连串动作,背后绝不是偶然、巧合。
美国赤字失控
“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这短短10个字,在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结束后,
以极其克制的方式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中方,不退。
过去我们总以为,美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资产。
但今年上半年,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前六个月,财政赤字就高达1.3万亿美元。
仅支付利息一项,就超过了1.2万亿,远超美国年度国防预算。
换句话说,美国每天都在靠借新钱来还旧账,而旧账的利息,还在越滚越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美债的操作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三个月内减持280亿美元,
同时,美国的“盟友们”表面上在补仓美债,实则更多是战略上的配合,而非出于信任。
日本买,是换关税豁免;英国补,是博得政策喘息;
真正是否“接盘”,还得看谁敢在美国债务违约边缘,继续往火堆里加柴。
500%关税不是重点
这次谈判中最具冲突意味的一幕,
是贝森特向中国代表团施压,要求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
声称如若不从,将可能面临最高500%的关税。
500%是什么概念?
它不是一个可以谈的“加一点税”,它几乎等同于禁止贸易。
换句话说,贝森特是在对中国的能源战略动刀。
中方的回应简洁有力:中国会根据自身国家利益,保障能源安全,不接受任何外部干预。
外界注意到,中国此番表态,正与印度、土耳其等俄罗斯主要原油买家形成了共识。
换言之,美国提出的次级制裁政策,正在遭遇全球多国的集体软抗。
美国想卖石油
表面上看,美国是担心中国帮助俄罗斯“输血”;
但深层逻辑并不复杂,美俄同为全球主要能源输出国,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特朗普政府真正想要的,是把中国从俄罗斯客户名单里挤出去,然后把美国的石油塞进来。
这种算盘并不新鲜。
第一任期时,特朗普就试图通过达成协议,让中国购买更多美国产品,能源、农产品都在清单之上。
今天的现实是:中国已经连续几个月未进口美国煤炭、天然气与原油,
反而持续加码与俄罗斯、中东等国家的长期能源协议。
而且,在上海能源交易所,人民币计价的原油合约已经启动,
中国正在加速从“买方市场”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换句话说,美国不只是输在了价格上,更输在了格局上。
中俄不是“临时盟友”
贝森特的另一个算计,是通过这种极限施压,
向俄罗斯释放一种“中方可能动摇”的信号,试图在中俄之间插入一个楔子。
现实远非如此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已持续数十年,不仅是油气贸易那么简单,
更是一整套成熟稳定的供应、运输与结算体系。
在当前美元信用频频遭质疑的背景下,双方正推动本币结算机制,打破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
更何况,中俄之间并不像西方那样靠“声明”维系,
是通过高频对话与一体化执行,确保合作战略不被第三方扰动。
所以,美国方面通过“媒体炒作+极限施压”想挑拨中俄互信,注定是徒劳。
“关税大棒”还灵吗?
回头看,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打“关税牌”。
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7年前那个首次面对贸易战、被动应对的中国。
如今,面对关税威胁,中国提前布局反制机制。
例如,如果美国继续推进极端施压政策,
中方将重新审核美国企业的稀土出口许可申请,甚至可能延迟关键技术产品的关税优惠。
此外,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设备、原材料领域加速“内循环”,
供应链安全正在逐步建立,美方想通过关税“卡脖子”,难度比2018年大得多。
中方这次在谈判结束后抛出的那句“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既不是退让,也不是模糊策略,而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弹”:中方愿意沟通,但绝不接受胁迫。
尾声
对于美国而言,眼下最迫切的是控制通胀、稳定债市,
但政策却在一边加息,一边扩债,还在全球到处“拉人下水”,打贸易战搞阵营对抗。
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底气来自于一个正在稳步转型的大国,
一个已经从“全球工厂”进阶为“全球市场”,从“美债接盘侠”进化为“规则重塑者”的战略角色。
所以,中方这次简单的10个字,“反制措施如期展期”,实际上是一次静水深流的回应。
文编辑:X
《李成钢:中美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最新:外交部回应中美瑞典经贸会谈 2025-07-30 16:55·海峡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