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1年杨振宁回国,见到岳父杜聿明时却叫他“杜先生”,周总理赶紧说:“应该称为岳丈大人。” (参考资料:2009-06-0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杨振宁四次回国探亲 与岳父杜聿明相见秘闻) 1971年7月28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一场特殊的宴席正在进行,主宾是刚从美国归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而席间坐着一位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长辈——他的岳父杜聿明。 彼时的杨振宁,已经与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结婚20余年,却从未见过这位岳父,杜聿明作为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领,此前一直在北京功德林接受改造,直到1959年获得特赦。 而杨振宁自1945年赴美留学后,因中美关系隔绝,迟迟未能踏上故土。 这一年春天,美国国务院解除了公民赴华旅行禁令,杨振宁立刻给上海复旦大学的父亲杨武之写信,“我要回祖国看看父母、岳父母和同学朋友”。 杨武之迅速将消息上报国务院,很快得到答复:祖国敞开大门欢迎,杨振宁携妻子杜致礼乘法国航班经巴黎转机,最终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他特意带来两大箱美国最新家电——电冰箱、空调、电动缝纫机,甚至还有一台照相机,“都是给岳父岳母的,让他们安度晚年”。 当时大陆实行外汇管制,进口家电堪称奢侈品,但海关工作人员特事特办,很快为这批物资办完免税手续。 在上海见到年迈的父母后,杨振宁辗转抵达北京,抵京第三天,他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终于见到了杜聿明。 那天杜聿明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腰板挺得笔直,眼神里却藏着几分紧张——他早从书信里知道这个女婿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却没想到第一次见面是在人民大会堂的宴席上。 宴席开始后,杨振宁先向岳母曹秀清恭恭敬敬喊了声“妈妈”,可轮到杜聿明时,他却顿了顿,轻声说了句“杜先生,您好”。 话音刚落,席间气氛瞬间有些微妙,杜聿明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杨振宁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他不是不懂礼数,只是顾虑到杜聿明的特殊身份,又不确定当下的氛围,才下意识用了美式的客气称呼。 就在这时,周总理放下手中的茶杯,笑着摆了摆手:小杨啊,这称呼可不对,应该称为岳丈大人才是!说完,他又转头对曹秀清打趣道:你看,丈母娘最爱女婿,快坐到杨振宁旁边去。 一句话逗得满座人哈哈大笑,刚才的尴尬瞬间烟消云散,杨振宁也松了口气,赶紧改口喊“岳父”,杜聿明的脸上重新露出笑容,主动跟他聊起了家常。 这场宴席上的小插曲,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955年,周总理就曾通过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让狱中的杜聿明与杨振宁建立书信联系,帮远在台湾的杜家亲属解除担忧。 1957年杨振宁获诺奖时,周总理又特意派张文裕夫妇赴瑞典颁奖现场,带去杜聿明手写的贺信:“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而曹秀清能从台湾回到大陆,也离不开杨振宁的安排,1949年曹秀清被蒋介石当作人质“送”到台湾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1957年杨振宁获诺奖后,她以探亲为由申请赴美国,蒋介石亲自接见她,叮嘱要争取杨振宁到台湾,可曹秀清到美国后,在杨振宁夫妇的帮助下,先转往日内瓦,再由中国外交部人员护送回北京,与杜聿明团聚。 那天的宴席上,周总理与杨振宁谈了很多,杨振宁后来回忆,总理的亲切让他彻底放下顾虑,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国贡献力量的想法。 此后,他在1972年、1973年接连回国,1973年7月17日,毛主席还在中南海接见了他,见面第一句话就问:“请代问你岳丈好。” 杨振宁的四次回国探亲,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在他的带动下,多位美籍华人科学家陆续来大陆访问,为封闭多年的中国打开了与世界科学交流的大门。 而1971年人民大会堂里那声被纠正的“岳丈大人”,不仅是一段翁婿情谊的开端,更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藏着家国情怀,藏着人情温暖,更藏着一个民族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