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供应链紧绷的时候,荷兰突然对中国资本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动手,以国家安全、欧盟利益、供应链稳定为由头,冻结管理层、撤换CEO、改组董事会塞进外籍董事,动作像“接管”。不过转眼不到一周风向又变,荷兰主动示好说愿意谈判,强势开场、狼狈收场,这节奏怎么就变了呢?

10月12日,荷兰政府向安世施加冻结令,重点在于控制权:架空中方任命的管理层,由荷兰选派接管人,并强制外籍为主的董事组成。名是风控,实则“换主人”,安世在荷兰不是小打小闹:1500人以上员工,以亿计算的投资,扎入欧洲汽车工业控制功率器件链条。强行拔节,动的不仅是这一家企业,还有整个配套。荷兰这么做是想把企业荷兰化,切断与中国的资金、人员和技术的联系。

荷兰强接管安世半导体后急了:中方反制致车厂延迟,转身求谈判

这不算新鲜事,美国近年讲“穿透性原则”,追查到底是谁控制谁,再追溯股东背景,只要背后有中国影子就加闸。荷兰是ASML总部,在半导体上与美同频,这次对安世动手,很快就被看作配合。

但荷兰显然低估了对手的速度,也高估了“抢完就稳住”的概率,中方没走慢速抗议流程,直接定性:政治干预市场,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这既是态度,又是后手铺垫。然后就是商务动作,一出手就直接扎入痛点。

第一招,稀土出口收紧。稀土是芯片、马达、汽车电机的关键材料,中国在稀土精炼及部分半导体材料加工上占据全球八成以上份额,是中国掌握的真正的闸门的基础盘。

第二招也更为精准,瞄准安世的本体:切断对安世70%产能在中国境内所必需的关键组件和原材料供给。账一摊,荷兰夺下管理权也难稳局,安世在华生产要素一停,欧洲得到的就是个“空壳”,无料又无配套,产线转不动,订单兑现更遥不可及。

荷兰强接管安世半导体后急了:中方反制致车厂延迟,转身求谈判

这两步既准又克制: 不端一锅荷兰工业,不拉黑欧盟整体,把“抢来的东西不好用”变成对手每天的现实,节奏慢一点、分层一点,让行政决定回到市场后果。

10月16日,安世致函全球汽车厂商,通知部分产品交付延迟。车规级芯片是安世主攻的品类,替换周期长、验证成本高,无法轻易切换。大众、 像宝马,雷诺,福特这种大厂排得特别满,节拍死,缺一个芯片整个生产线就往后推。压力一层层往下传导,荷兰政府的电话也是一样。声明里放的豪言壮语,到车间就成了“谁承担停线的风险”。

10月1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称愿与中国谈判,解决管理问题,安世对于荷兰以及欧洲科技布局十分重要。这就是个台阶,背后是不愿意丢面子、又害怕吃亏的选择,在扛不住的时候先给自己留个口。

这是一场拉扯,全球化不是喊停就真的能停下,链子是用无数个环扣起来的,行政命令硬扭,反作用力会很快打回来。尤其半导体跨度长、 环节多,政策重锤落下,回声必不小。

荷兰强接管安世半导体后急了:中方反制致车厂延迟,转身求谈判

回看中方的“组合拳”,有三清,一是快,定性快、出手快、传导快,六天就把变量从“政治场”拉回到“产业场”;二是准,稀土控基本盘、安世供给定向打,不误伤其他行业与欧洲整体;三是留余地,没断供,没关死门,给对话留下空间。

问题因此被抛回荷兰: 有没有真谈,谈到了什么程度,怎么才能回到“尊重市场、尊重契约”的轨道上来?真解铃还需问三句,一问安世公司治理如何回到常规,二问国家安全审查的界限到哪里算清楚明白可预见,三问已有的供应风险怎么止损,这钱该由谁出、怎么补。这些都是实利,不是一句愿沟通能抵销的,汽车厂商排产,供应商现金流,员工稳定预期都在等着明确的办法。越拖就越亏,大家都不愿意承受。

荷兰强接管安世半导体后急了:中方反制致车厂延迟,转身求谈判

这么多年高喊“去风险”,但一出来就脱离了市场逻辑。企业被从市场硬掰出来,表面上看起来是安全的,其实是在把不确定放进生产线里,把危险分给工人供货商和消费者。更现实的世界,世界不存在免费的“控制权”,你能换董事会席位、换CEO座椅,但换不了一个国家十几年堆出来的配套能力。

也给犹疑中的国家打了预防针:能权衡利弊,但别把“去风险”想成“去合作”,拿正常商业往来当政治靶子,短期可能赢得一条新闻,长点看准输掉一个行业。

安世技术、客户、产线都有,谁来管、怎么管,决定了它的未来。对荷兰,这是个深耕本土、创造就业、连通欧洲制造的好资产,应该善待;对中方,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底线明确、手段清晰。坐下来把话说开,把规矩摆正,才能把风波化成有惊无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