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出门还得丈夫批准?伊朗女性忍无可忍:反抗继续!

一名伊朗女性抵抗运动成员法塔内(Fataneh)表示,即便她的朋友们仅仅因为书写反政府标语就被处以极刑,她仍将“奋战到底,直至推翻这个嗜血的政权”。

现年38岁的法塔内向《每日邮报》透露,作为一名女性,面对自1979年以来持续严厉镇压异见的伊朗伊斯兰政权,她别无选择,唯有奋起反抗。

她表示:“从选择反抗政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时刻面临着危险,因为这个政权反对任何形式的抵抗——从书写反政权标语到散发传单,无所不包。”

“我有很多朋友,仅仅因为书写标语就被逮捕、遭受酷刑、监禁甚至处决。他们因为坚守自己的信念而被夺去了生命。”

“但即便面临这些危险,我依然选择了这场斗争,并将持续下去,直到推翻这个嗜血的政权。”

常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法塔内补充道:“当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身为女性,你甚至无权选择自己的衣着、职业或专业;当你出行或工作,都必须获得父亲、丈夫或监护人的许可——你就能理解我此刻的感受。作为女性,我永远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屈服于压迫,要么奋起抗争。”

出门还得丈夫批准?伊朗女性忍无可忍:反抗继续!

出门还得丈夫批准?伊朗女性忍无可忍:反抗继续!

出门还得丈夫批准?伊朗女性忍无可忍:反抗继续!

“我告诫自己,屈服就意味着无时无刻不在面临死亡。因此,去追求一种真实的人生——也就是自由——才是更好的选择。”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西方的巴列维王朝,随后由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领导的宗教政权开启了一段极端保守的统治时期。此后,伊朗女性的权利被不断剥夺。

去年,由强硬派主导的伊朗议会通过了一项新法律,对那些被认定“传播裸露、不雅、露面或不当着装”的女性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如果当局认定其行为已构成“败坏社会风气”,根据伊朗《伊斯兰刑法》第296条,被告甚至可能面临死刑判决。

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自由伊朗妇女委员会(Committee of Women for a Free Iran)成员埃拉·扎比希(Ela Zabihi)博士向《每日邮报》表示:“过去几十年的事实已经相当清晰地表明,统治伊朗的神职人员政权已经成为恐怖主义、劫持人质、鼓吹战争以及阻挠和平进程的主要推手。”

出门还得丈夫批准?伊朗女性忍无可忍:反抗继续!

出门还得丈夫批准?伊朗女性忍无可忍:反抗继续!

“这个在国内实施镇压、在国外助长动荡的伊朗政权,必须被问责,并最终由伊朗人民所推翻。”

这种令人窒息的镇压,迫使像法塔内这样的抵抗者竭尽所能地为推翻政权而努力。但她也指出,在最高领袖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Ali Hosseini Khamenei)的领导下,现政府将严厉打击“任何反对他们的行动”。

她透露:“从书写标语到组织抗议,从高呼反神职人员口号到封锁道路示威,所有这些行为都可能面临死刑的惩处。”

根据统计,伊朗在去年全年处决了15名女性。然而,据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NCRI)的数据,仅在2025年的前九个月,就有38名女性被处决。在今年7月30日至9月30日这短短两个月内,该政权处决了14名女性,相当于每四天就有一人被送上绞刑架。

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副主任侯赛因·阿贝迪尼(Hossein Abedini)表示:“在毛拉(Mullahs)统治下的伊朗,处决始终是维系其统治的政治工具。该政权动用死刑并非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作为一种恐怖手段,用于压制异议并恐吓整个社会。”

尽管政权的恐怖统治无处不在,法塔内仍对其即将垮台抱有希望。她认为:“神职人员政权从未像今天这样脆弱。伊朗的主战场始终是人民与抵抗力量同这个政权的斗争。人民不愿再接受这个政权,而政权则不惜通过处决和镇压来苟延残喘。”

“宗教只会加剧伊朗人民的苦难,他们对每一声自由的呼喊,都以镇压和处决来回应。”

“伊朗人民毫无自由可言。这是一个坐拥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但近8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电力中断以及所有重要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困境。伊朗人民早已对这个政权深恶痛绝。”

法塔内正寄望于这种经济上的动荡能够最终促使伊朗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他们的压迫者。“伊朗人民已经无所畏惧,他们的核心诉求就是推翻这个政权,建立一个自由的伊朗。”

在德黑兰的夜色中,或许正有人拧开一罐喷漆的瓶盖。在一个因书写标语就可判处死刑的国度,墙壁成了最后的战场。那冰冷的罐身里所压缩的,不仅是彩色的颜料,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由最滚烫的渴望。每一次喷涂的声音,都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投下沉重而无畏的一票。


在德黑兰的夜幕下,抗争仍在继续。对于那些用生命书写标语的人们,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作者介绍

佩金·阿马拉拉吉(Pekin Amanat Lari),《每日邮报》国际新闻记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