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堪堪迈进陕北。这不是一个简单抵达就能松口气的归属地。刚刚走完二万五千里的路,周围全是敌人,土地又贫瘠,给养奇缺。大伙儿鞋底还没缝好,说不定下一锅饭就没了。而且呢,东北军和西安那边的仗局也没靠谱。为什么非要往这荒凉苦地靠?有的红军战士侧过脸嘀咕,这地儿真能当根据地?
毛泽东站在陕北小镇,神色严峻。长征甫结束,队伍只剩下寥寥两万来人。补给难上加难,这仗怎么打?他思来想去,一个念头愈发坚定——向东走。其实不是没压力,身边连叶剑英、彭德怀都觉得要稳一稳。说陕北民心未稳,队伍太疲惫,阎锡山那头靠堡垒拖,一旦过去了黄河,能否扎住根脚?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悬着。
会议开到一半,争执越来越大。有人觉得不要冒险,就在陕北慢慢经营,不求大进展。理由听起来很稳妥:阎锡山已经在山西顶了几十年,根深蒂固,黄河防线像把锁。更不消说,一旦东边进不去,西边又被张学良拦住,岂不是一个袋子口?可毛泽东却不信服,反问一句,真等着被敌人围死,这活路有多大?他掷地有声,说现在不是守着陕北慢慢等好日子。
必须主动出击。毛泽东说得斩钉截铁,他不想把仗单当仗来打。从政治上看问题,倘若仅仅蹲守,会失去整个民族的呼声。要让人知道红军活着,不仅能活——还得活得出彩。只有打出去,把抗日的大旗扛起来,才能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东北军那边,迟早也会有人觉醒。民心,要用实际行动去赢回来!
事实上,这话让会场安静了会儿。毛泽东有那么股劲儿——不是盲目自信,是看透房间外头的大势。此刻,党内外都盼着一支旗帜,敢于抗击日寇的队伍出现。你要稳,你就永远不前,敌人不会等你扎根长壮。东征,其实是一次豪赌吗?也许。但毛泽东觉得这赌,是历史的必然。
叶剑英最先松口。他说过去坚持老原则,直到毛泽东一分析,才明白形势早变了。其实部队内部的疲弱,不代表就无能为力。彭德怀则干脆带着参谋去前线看地形,对东岸做侦察。这时候,怀疑没意义。做,才有结果。不做,啥都没。说到底,细看当时真实状况,物资短缺固然难熬,但危险往往比想象的还要复杂。对阵阎锡山,好处也不少。那地儿富庶得多,缴获不少枪械、资金、粮食。红军一过去,民众响应,比想象中热烈得多。
有时候,局势没表面那么悲观。山西底层百姓盼换天,不是一天两天。1949年后当地档案显示,彼时不少青年主动参军,带着家里仅有的布鞋,偷偷递粮。红军不仅不是入侵者,反倒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有人对“发展中求巩固”这八个字很有异议,觉得太尔虞我诈。可在荒凉的黄土高原,奢谈巩固,反倒易误事——毛泽东就是要用一把火把这滩死水烧开。
东征难道有风险?当然!但坐视不动,比冒险更危险。只要动了起来,才有破局的机会。奇怪的是,红军东征一出,阎锡山那边反应其实有些迟缓。他没料到刚走出长征的队伍还有这股狠劲。黄河风大,夜里过河甚至有军官掉进水里死里逃生。可队伍还是扎下去了。也没人惧怕面前的堡垒。说到底,这帮拖着疲惫身体的家伙,凭着一股子劲闯出新天地。
当然,这种战略决策,也很有可能失败。有人觉得毛泽东这一手太激进;有人是支持,但心里多少还是担心队伍兵力损耗太快。可不得不说,成王败寇,最后是红军活下来了。难道坚持巩固地向前发展就真无路?有时候更安全那个道理,也只是在纸面上。东征的成功,不完全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集中体现在号召力。
实际数字不会骗人。1936年2月起,短短75天,红军在晋西发动的战斗超过30场,缴获大量枪弹。更关键的是,宣传出了气势。根据1936年新华社公开资料统计,此役直接扩充了数千新兵。民众送来的米面、药品,解了军队燃眉之急。央视“档案”栏目还原的第一手口述,许多老兵当时觉得,只要队伍走出黄河,哪怕回来晚点,也是希望。
有意思的是,后方的东北军变化也在蔓延。张学良本来对红军意见不小,东征一开,他反倒有点坐不住。统一战线,这个本来抽象的词,突然变得现实。毛泽东到底是不是过于天真?很难说。因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实际上是被这场东征提前烘热的。没人想到,局面会这么快起风。
难题也没解决完。红军扩充了,物资却更紧张。新编部队穿的衣服凑不够。同一批防寒棉被,实在分不过来。部队内部有小摩擦,不少干部私下怨言不断:打仗,可别把锅底都掀了!可你细想,这根本难不到红军。长征时都没散伙,如今该散?就是铁疙瘩碰到硬骨头。那时候,很多东西并没想象中那么有秩序。杂乱中反而孕育生机。
其实,中央不是没担心。有人在开会时还劝毛泽东,再慎重点。可他一句话怼回去:人心也分时段。如果我们错过这个机会,等阎锡山和东北军磨合好了,短短几个月后,红军多半就被两头夹杀了。看上去,这话似乎矛盾。明明之前说民众会响应,如今又担忧被夹击。可是历史就是这样,真假难分,黑白搅和。
局势瞬息万变。红军最后主动结束进攻,是中央给全国发了通电:宣布对抗日大业的诚意,把口号喊到长江以北。敌人一看,没占到红军便宜,还被搅得不安生。甚至后来一批国军干部、文艺界知青写信到延安,立志投身抗战。这些搅动了原有利益格局。
有人说,红军只是在制造声势。也许吧。可谁又能说,声势不能反过来改变格局?东征归来,陕北根据地虽然依然苦,但整体气氛不一样了。军内少了迷茫、多了底气。叶剑英等人后来说,如果当时守著不动,估计根本撑不到抗日爆发。
其实,胜负只在一念。红军并非不怕死、不怕难,只是那时候已经身无退路。陕北的风吹过来,是辣的。有人甚至觉得,这支队伍是把背水一战变成日常。可不管怎么争论,当时这路走出来了。东征的火,烧热了整个北方抗战的土壤。
有读者可能还会反问,难道所有红军都认可这个决策?老实说,并不是。后来的回忆录里还能看到某些军官对“东征太冒险”的抱怨。可人心变了,势就跟着变。其实,再后来看,大胆东进,反而躲过了一场或许更大的包围。
归根到底,东征并非计划周全的教科书案例,而是临时起意、危中求活。毛泽东用了一种极端但有效的办法,让红军和群众都知道,胜负其实可以靠勇气和一点点胆量来博。
谁能想到,历史只给了这一点机会。一着棋错,再想弥补,多少就不一样了。
所以,有的战役提前结束,有的计划还没走完。局势就被搅乱,局外人看不懂,有的人觉得赢了,有的人则盼着下次能少赌一次。
结果就是,红军不是靠稳扎根地、而是靠撕开一道口子,才活下来的。东征成了一个分水岭,把长征悲壮和抗战黎明生生接起来了。后面还有许多曲折也许不必一一算清。
站长远看,或许,每一场险棋成败难料。但1936年的这一场东进,的确让中国革命方向彻底明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