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欧美汽车制造商协会联合发出警告,称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的行为,已经导致汽车芯片供应出现严重不确定性,若不立即恢复供货,欧美汽车产业将在数周内遭遇生产停摆风险。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的一纸行政令,这家曾被视为中荷经贸合作标杆的企业,突然被冻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事调整权限,中方委派的CEO张学政被停职,股权托管给第三方外籍人士。
荷兰方面给出的理由是“治理缺陷”和“技术流失风险”,但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10月14日披露的文件揭示了真相:美国早在6月就向荷兰施压,要求更换安世半导体中国籍CEO,否则将取消对荷兰的实体清单豁免。
这场突袭的时机耐人寻味。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出台“出口管制穿透规则”,规定控股超50%的子公司若在实体清单上,其母公司也将受管制。
闻泰科技全资持有安世,这意味着从11月起,安世需申请许可证才能从美国获取技术。荷兰政府随即在9月30日启动接管程序,时间上的“巧合”让国际舆论质疑其独立性。
荷兰的算盘很快落空。接管仅3天后,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向欧美客户出口特定组件。
这些组件占安世总产能的30%,直接影响其80%的输出。这一招直击要害——安世半导体80%的产能位于中国东莞,其生产的功率器件和模拟芯片是博世、大众等车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欧美汽车制造商协会的警告随之而来:若不立即恢复供货,欧美汽车产业将在数周内停摆。德国博世的采购经理透露,其德国工厂的芯片库存仅够维持两周生产;美国通用汽车则因缺少安世的IGBT模块,被迫暂停三条电动车生产线。
更讽刺的是,荷兰引以为傲的阿斯麦光刻机,其75%的稀土永磁体依赖中国进口,中国若实施反制,荷兰半导体产业将遭受重创。
荷兰政府的“安全焦虑”暴露了双重标准。自2019年闻泰科技收购安世以来,这家前飞利浦半导体部门不仅扭亏为盈,还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税收,在荷、德、英等地雇佣数千名员工。
荷兰此前多次强调“与中国脱钩不可取”,首相吕特更在2025年3月表示“损害中国利益也会伤及自身”,但此次行动却与美国政策高度同步。
这种转变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荷兰曾计划限制阿斯麦为对华半导体设备提供维护服务,最终因首相斯霍夫顾虑经济利益而暂缓;2023年,荷兰审查安世收购荷兰初创公司Nowi时,虽最终放行但过程艰难。
如今,荷兰以“国家安全”为名,行“商业劫掠”之实,不仅违背欧盟市场规则,更让国际投资者对欧洲营商环境产生质疑。
这场风波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深层矛盾。当美国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欧洲国家被迫在“安全”与“利益”间走钢丝时,受损的往往是跨国企业和普通消费者。
安世半导体的欧美客户如今面临两难:若转移供应链,需承担数年时间和数十亿欧元成本;若等待荷兰妥协,则可能错失市场窗口期。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值得关注。闻泰科技在声明中强调“将通过法律渠道维权”,并暗示可能依据《反外国制裁法》采取进一步措施。
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正在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54.9%,“新三样”产品增速达两位数,显示出产业链的韧性。
当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声称“要与中国好好谈谈”时,他或许该先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的利益谁来保障?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已给全球产业链敲响警钟——当政治干预超越商业逻辑,当“安全”成为打压对手的借口,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世界的经济效率。
大家如何看待这场跨国风波?是支持中国维护合法权益,还是认为荷兰有权保护自身产业安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