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12时00分,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这轮从7月23日开始的北京强降雨,迎来了顶峰。
据北京市气象局信息,本轮降雨截至7月29日11时已持续147小时,从7月23日8时至29日11时,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密云区郎房峪累计最大降水量可达573.5毫米。573.5毫米的降水量是什么概念?对比2023年密云区平均降水量466毫米的数据,真可以说是“下一天顶一年”,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7月28日,密云水库开闸泄洪。 图/视觉中国
北京山地丘陵面积占比约62%,山区,正成为了此次暴雨的“风暴眼”。目前北京密云、怀柔、房山等地累计转移80322人。尽管7月29日7时10分,北京市气象台降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4时30分,解除暴雨黄色预警,但洪水等自然灾害,依然在影响着北京山区各地,以及河北兴隆、天津蓟州等地的山区。这场暴雨,依然在牵动着无数华北大地居民的心。
为什么北京夏日暴雨如此剧烈凶猛?此次北京暴雨主要集中在北京山区,尤其是北部山区,且山区短时雨强大。北京北部的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地,为什么又成为了此次暴雨的焦点地区?
-01-
密云水库泄洪!
北京的“生命线”密云有多重要?
此次北京暴雨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便是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区。上周末,密云便因超过300毫米的最大降水量,成为暴雨重灾区。为应对后续来水,根据全市防汛工作统一部署,自7月27日15时以来,密云水库持续向下游泄流,截至7月29日6时已累计下泄水量达1.2亿立方米,换句话说,约等于泄流了8.5个西湖的水量。水库下游的潮河、白河等河流,如今正水深流急,面临严峻挑战。
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遭遇强降雨天气,水体泛黄浑浊。 图/视觉中国
密云,这处北京东北部的重镇,其重要性因此尤为凸显。如果说燕山与太行山脉是两扇护佑北京平原的巨大门户,那么密云正是坐镇燕山山脉的锁钥之地。密云现存明代长城182.97公里,占比超北京市长城1/3,可见其重要性,其实这也反映了北京北部燕山山脉的地貌特点。
北京地形水系示意图。 制图/夜鸣蝉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燕山的主脊线并不明显,并没有成为水系的分水岭。潮河和白河等河流直接从北向南“切穿”燕山,形成众多天然孔道。著名的“古北口”便位处潮河切穿燕山的豁口处。
古北口坐落在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之间, 是燕山山脉中的交通要冲。 摄影/杨东
燕山山脉地形成型较早,山地抬升与河谷下切作用微弱,这使得河流能冲刷出一些开阔平地。如果把地图摊开,密云的形状就像一片自燕山山脉生长出的树叶,潮河和白河正如同两条“叶脉”,交汇形成了一片冲积扇平原——密云平原。
远眺白河穿过地势平坦的密云城区。 图/视觉中国
一条条跨越燕山的河流,让密云平原水源丰沛。尤其是潮、白两河在密云南部汇集为潮白河后,可以为北京东部,乃至河北东部、天津提供丰沛水源。但与此同时,每逢暴雨,也带来了严重的水患。于是,密云水库应运而生。
航拍北京密云水库全景。 图/视觉中国
1958年,密云水库开始修建,它坐落在潮、白河中游偏下,旨在拦蓄其水流,两年之后,密云水库落成。如今的密云水库面积约等于150个昆明湖,总库容达43.75亿立方米,位居北京之最,也是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
有着白河,潮河、内湖三个库区的密云水库,形似等边三角形,控扼住白河,潮河两条巨龙,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驰援北京,担负起市区饮用水主力之前,密云水库是北京供水的主力,还曾为河北和天津部分地区供水。如今,密云仍然作为北京重要水源地,承担起平时涵养北京生态,危急时刻抵御北京洪灾的职责。
夏日的密云水库与明长城五座楼段同框。 图/视觉中国
若从密云出发,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此次降雨的核心地带北京北部的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地,还是到每年夏天都会大力预防洪灾的北京西部房山、门头沟等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位处山区。而北京此轮夏季暴雨的成因,正与北京的山区息息相关。
-02-
山地,为什么成为了北京的“雨窝子”?
北京的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北京整体面积的62%,换句话说,北京,也可以算是座“山城”。此次北京乃至华北平原的极端暴雨,成因非常复杂。但北京山地降雨的主要原因,核心便是 “地形抬升”——即气流遇到山被迫往上爬,水汽冷凝成雨。
北京山地以昌平区南口镇关沟为界,以西的山地总称西山,属太行山山脉;以东的山地总称北山,属燕山山脉。两列山脉环抱着坐落在华北平原北部的北京城,学者们给这一格局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北京湾”。
被群山环抱的北京城区。 摄影/周昫光
每逢7-8月,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让副热带高压北抬,像 “传送带” 一样把南方的水汽送到华北;冷暖空气则在燕山与太行山范围形成锋面,暖湿气流遇山抬升,水汽凝结成雨。加上夏季地面升温快,空气对流旺盛,容易触发雷阵雨。
两大原因,造就了北京降水集中在夏季,且暴雨多的特征。其实,北京突降猛烈暴雨,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早在汉朝时期,便有“燕王都蓟大风雨,拔宫中树七围以上十六枚,坏城楼”(《汉书·五行志》)的记录。往近了数,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2023年“杜苏芮”台风华北暴雨,无不让北京拉响暴雨警报。
北京青年路,路人在暴雨中赶路。 图/视觉中国
那么,为什么这次降雨,北京北部山区首当其冲?一般来说,夏季东南风送水汽,北京西部山区的房山、门头沟等地先 “拦截” 水汽,成为夏季降雨重心,北部山区的密云、怀柔等地则受偏北气流影响多,降雨季节稍分散,春秋也有一定量,整体强度比西部略低。
但此次降雨情况特殊。据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分析,此次降雨时,北京正好处在西南气流的副高边缘,降雨云带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遇到密云、怀柔的山区,便形成迎风坡,使得气流进一步发展旺盛,而同时高空又是西南风,一系列雨团就会如同“列车”,不断沿着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列车效应”,才导致了此次猛烈降雨。
若我们去进一步深度关注北京的山区,便会发现山与水的互动,正是理解北京城前世今生的重要元素。北京五大水系均出自太行山、燕山一线,乃至更远的高原山地。譬如北京“母亲河”永定河,便是从晋北高原而来,在太行山下肆意奔腾,从北向南扇形摆动,成为北京古城建城的地貌基础,也形成无数的古河道。这些古河道所遗留而成的水域,今天个个大名鼎鼎:积水潭、什刹海、北海……无不成为北京水系里的明珠。
永定河流经北京门头沟落坡岭。 图/视觉中国
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刘秉忠在北京兴建元大都。考虑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点,这座新建城市正是依托积水潭(今什刹海水系),于积水潭东岸设立基点,向南形成全城设计上的中轴线。没错,北京的中轴线乃至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正是依山而定,依水而生。
自什刹海遥望北京CBD。 图/视觉中国
经历数百年发展,北京形成了“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而来自北京西部、北部山区的诸多河流,滋养了华北大平原上的千家万户。山区居民所面临的洪水灾情,如今正在受到八方关注。
好消息是,随着7月29日14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解除暴雨黄色预警,本轮北京强降雨暂时告一段落。祝愿山区的洪水能够尽快退去,居民早日恢复到平静的生活日常。
7月29日下午,北京主城区雨后天晴,图为永定门城楼。 图/视觉中国
文 | 苹果
图片编辑 | 感恩的心
设计 | 九阳
封图 | 视觉中国
头图 | 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
《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
——首都都市计划中新定文化教育区的地理条件和它的发展过程》
吕金波
《沿着北京湾走来的老祖宗们》
杨萧杨
《风物中国志·密云》
审稿专家
卞赟 中国科协气象学顾问
微博@卡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