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真的该杀吗?康熙不后悔吗?康熙雍正同一个举动,给出了答案

但凡以康熙皇帝为中心人物的影视作品,都会扯上幼帝康熙的辅政大臣鳌拜,顺治皇帝给玄烨留了四位辅政大臣,不过其他三位的存在感远远不如鳌拜,当然只是在影视作品的存在感不如其他三位。而且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把鳌拜塑造成乱臣贼子,把小康熙擒鳌拜当作康熙皇帝的一大功绩,以

雍正王朝: 老九为何要拼命帮助老八夺嫡,他自己就不想当皇帝?

为他人做嫁衣的老九老九怎么没有做皇帝的想法啊?论出身其母是郭络罗氏宜妃,就是《康熙微服私访》一剧中经常跟着康熙私访的宜主子,宜妃乃康熙四妃中位居第二。那是不是老八的生母位居第一呢?还真不是,老八的生母出身最低,资历最浅,生子最晚,去世最早乃是四妃之外的良

《雍正王朝》老四和老八同样没借国库银两,背后还是老四棋高一着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追缴国库之时,太子都借了五十万两银子,但贤王老八和孤臣老四都没有借。这两个人可谓是九子夺嫡中真正的高手,一个老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夺嫡成功。一个老八虽败犹荣,不服输的在雍正年间大搞八王议政,诱使弘时被赐死,临死之前留下的信又带走了雍正。

蒋廷锡花卉图册

顾成天书法题跋《蒋廷锡花卉图册》故宫博物院藏蒋廷锡(1669-1732),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顾成天(1663-174

康熙驾崩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2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呢?

前言有关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的财政政策与国库变化,我们似乎了解得并不多。这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究竟是怎样的?他们作为君主究竟做出了哪些决策?这些决策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历史启示?或许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昔人云:一车金库的底

3次降清2次反叛的王辅臣,为何还能得到康熙重用,又为何服毒自尽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三藩和清廷的对抗正值关键时期,而且形式明显对清廷不利。而此时吴三桂的老部下,雄踞平凉的王辅臣再一次投靠于吴三桂,第二次背板了清朝政府。平凉城位于西北关键战略位置,向东可以直接进攻山西、河北,甚至直接攻打到清朝都城北京;战事不利可以立

吴三桂战术天才战略蠢才,三藩之乱席卷江南,最终为何被康熙击败

公元1673年,吴三桂自称周王起兵反清,他这一反联合了其他两位藩王,挥军北上一直打下了大半个江南。但他的反清事业最终还是被康熙粉碎,能征善战的吴三桂已经打下了这么多地盘,为何最后却会被没什么打仗经验的康熙击败呢?三藩的兵力加一起足以动摇清朝根基,吴三桂气势汹汹

古代皇帝为啥非要死了才传位?为何不提前禅位,让权力平稳过渡?

前言古代的皇权传承往往伴随着复杂而神秘的仪式,而皇帝为何要等到死后才传位,而非提前禅位呢?这个问题深刻地牵涉到古代政治、文化和权谋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充满谜团的历史探究中,我们或许能够揭示古代帝王们为何选择如此特殊的权力过渡方式。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皇宫

雍正王朝:胤禵为何如此大胆,竟敢顶撞康熙?只是为了救自己

清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皇帝训斥皇八子胤禩“素有夺嫡之心”甚至“企图谋害胤礽”,皇十四子胤禵怀揣毒药劝阻,声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言语之中颇有不敬,惹得康熙皇帝抽出佩刀就要砍了胤禵,幸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也就是说,《雍正王朝》中,乾清门前

鳌拜:忠于大清却不忠于玄烨,康熙擒他却不杀,雍正追封其超武公

一直以来在影视剧中,鳌拜都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无论是《康熙王朝》《康熙大帝》这样的历史剧,亦或是周星驰的喜剧电影《鹿鼎记》,几乎无一例外都将鳌拜描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权倾朝野的奸臣形象。如果单从史料记载来看,鳌拜的形象似乎的确如此: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