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厂又一位老演员去世了。
至此,经典反特片老电影《羊城暗哨》的剧组主演,就全都走了。
到另一个世界,相会去了。
2025年7月27日1时30分,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宏雯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浦岸护理院不幸去世,享年94岁。
听到这个消息,无数影迷,都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宏霞,虽算不上昔日上影厂最耀眼的明星,和最出名的演员。
但她在过去几十年的光影岁月里,同样在大银幕上,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我这一辈子》中的小玉,身世凄苦的旧社会底层女性的典型代表。宏霞通过层次分明的情感递进,展现了从被迫卖唱的怯懦少女到逐渐觉醒的过程。
《羊城暗哨》中的女侦察员梁英,宏霞凭借细腻的肢体语言,和准确的眼神,展现了角色的沉着机敏的职业特点。成为新中国银幕上 "智勇双全" 女侦察员的经典符号。
《谁是被抛弃的人》中的美丽姑娘陈佐琴,那身着碎花布拉吉、扎着两根小辫的形象,至今存留在我们的脑海。
《摩雅傣》中的傣族姑娘札娜,被宏霞刻画得有血有肉。
《蓝色档案》中的女特务汤丽华,一个不露声色的反派形象,也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
还有《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顾大姐,虽然戏份不多,但宏霞却以温暖而克制的表演,将一个热心肠的基层干部形象,树立在了银幕之上。
1931年11月14日,宏霞出生在北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原名叫宏雯霞。祖籍是河北省饶阳县人。
宏霞的父亲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母亲也是老师。他们都非常注重孩子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宏霞从小就耳濡目染,接触到了戏曲、诗词与绘画,培养出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1944年,13岁的宏霞,便考入当时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专业院校——北平影艺学院表演班,学习表演、台词和形体训练。她是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但在校期间,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表演天赋,在话剧《雷雨》中所出演的四凤一角,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舞台控制力震惊师生。
这段经历不仅为她打下扎实的表演基础,更成就了她 “以真实体验角色” 的创作理念。
1945 年,还在上学的宏霞,就被北平影艺学院的创办人、电影导演王元龙所选中,在电影《混江龙李俊》中客串了一个渔家女。这是宏霞第一次“触电”。但得到了王元龙的肯定,一句 “小姑娘眼里有光” 的评价,促使宏霞将自己名字中的 “雯” 字去掉,正式改 “宏霞” 为艺名。
在这之后,她又出演了《日出》、《家》等话剧,并在华北电影公司拍摄的《天字第一号》等影片中,饰演角色,逐渐在北平演艺界崭露头角。
1947年,16岁的宏霞从北平影艺学院毕业,然后带着推荐信,来到上海,加入到了金山所创办的昆仑影业公司。
她先后在《关不住的春光》、《哑妻》、《春归何处》等影片中饰演配角,以扮演纯真少女为主,被媒体赞为 “北平飞来的小燕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宏霞成为上影演员剧团第一批演员,并迎来了自己的事业创作高峰期。
她陆续出演了《姊姊妹妹站起来》中的尚妹、《有一家人家》中的李铿、《小康人家》中的刘春妞、《谁是被抛弃的人》中的陈佐琴、《聂耳》中的高天人、《春催桃李》中的秀华等角色,并凭借生活化的表演,将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羊城暗哨》中的梁英,给我们的印象,最为深刻。
《羊城暗哨》是1957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惊险反特故事影片,由卢珏担任导演。
这部电影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被广大影迷所津津乐道,是因为它跳出同类影片的刻板模式,将谍战叙事融入广州的市井烟火,珠江帆影、茶楼的喧嚣与潜伏暗战交织在一起,赋予了故事鲜活的地域特质。

同时更令人回味无穷的,是一众演员的表演。
剧组汇聚了当时上影厂的众多明星和“硬里子”演员,他们都在影片中展现了各自的表演魅力,摒弃脸谱化的演绎,无论是正角,还是反派,全都血肉丰满,将一组人物群像,树立在了银幕之上。
其中冯喆扮演的王练、夏天扮演的马老板、狄梵扮演的八姑、梁明扮演的刘妈(梅姨)、扮演的、宏霞扮演的梁英、韩涛扮演的陈柏之、李浣青扮演的李秀英、凌云扮演的小神仙、蓝谷扮演的江广德、于飞扮演的侦察处长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宏霞在其中所饰演的梁英,于机敏中见柔韧,与冯喆的配合也是相得益彰。为贴近角色,她毅然剪去留了十年的长辫。而她腰间别着驳壳枪的形象,显得英姿飒爽、英气逼人,瞬间便让观众眼前一亮。
宏霞作为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她的敬业精神,十分值得后辈学习——为了演好《小康人家》的农村姑娘,她在农村劳动三个月,晒黑皮肤、磨出老茧。而在拍摄《聂耳》时,她又和赵丹等演员一起学习小提琴演奏,力求贴近角色。
时间进入特殊年代,宏霞和上影厂众多老演员一样,被迫离开银幕,下放至奉贤农场种水稻。这段经历虽中断了她的表演生涯,却意外丰富了她对底层生活的理解。
1978年复出后,她再次迎来创作高峰期。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由过去的“银幕少女专业户”,变成了“大妈大婶”的代言人,《儿子、孙子和种子》中的有理婶、《见面礼》中的大嫂、《她俩和他俩》中的马妻、《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顾大姐、《七月流火》中的陈大姐、《神奇的剑塔》中的阿虎妈等,全都人各有貌。
尤其是她在《蓝色档案》中,一反常态,出演了女特务汤丽华。她通过克制的肢体语言(如递咖啡时微颤的手指等)来展现这个反派的复杂性,标志着她的表演风格,已经从从外放转向内敛。
与此同时,她还涉足了译制片配音领域,为《虎口脱险》中的玛丽安配音,用声音延续艺术生命。
1987年,宏霞在拍完《苦藏的恋情》后,就从上影厂演员剧团退休了。但她仍然活跃于艺术教育领域,在上影演员剧团担任艺术指导,为年轻演员排演话剧《家》,并将毕生积累的 “细节塑造法” 倾囊相授。
宏霞晚年居住在上海宛平南路,家中挂满《羊城暗哨》等影片的海报。她每天坚持学习英文、观看最新的影视作品,保持艺术敏感度。2023年在上影厂举办的“70 周年”庆典上,92岁高龄的宏霞,身着豆绿色旗袍亮相,笑称 “演戏的人心里得留一点少年气”。
从北平小胡同里的文艺少女,到上海大银幕上的多面演员,宏霞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电影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变迁。
北平影艺学院的系统训练,使她掌握 “体验派” 表演方法,如在《我这一辈子》中通过 “颤抖的双手”“强忍泪水的眼神” 等细节,刻画出了旧社会底层女性的悲苦命运,而在电影《七月流火》中,她又通过 “一个眼神传递地下党员的隐忍”,将文学性转化为视觉表达。
如今,宏霞走了,但我们却永远记住了她在银幕上所塑造的那些动人的形象。
特别是《羊城暗哨》中的梁英,永远地铭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而随着宏霞的离去,经典反特片《羊城暗哨》中的那些好演员,也全都去了另一个世界——韩涛于1968年11月14日去世、冯喆于1969年6月2日去世、李浣青于1987年2月7日去世、于飞于1998年2月2日去世、蓝谷于2004去世、夏天于2005年去世、梁明于2008年去世、凌云于2010年去世、狄梵于2012年5月19日去世……
而现在,宏霞也走了。
银幕上的“羊城”风云终成绝唱。冯喆的机敏、狄梵的妖冶、梁明的阴鸷、宏霞的干练……这些鲜活的影像永远定格在胶片中。这些好演员,他们曾用生命诠释的反特片传奇,如今却只剩泛黄拷贝里的光影回响。

那个用演技丈量时代的黄金年代,终究化作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老艺术家们带走了鲜活的表演,却留下永不褪色的银幕星辰,照亮后来者追寻真实与真诚的艺术之路。
再次,祝老艺术家宏霞:一路走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