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旋成型带动海马形雨带,暴雨横扫中东部
5月22日,随着高原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发力,中东部地区终于迎来新一轮大范围强降雨。根据观测资料,当日下午,气旋系统在湖北中部逐渐成型。与此同时,卫星云图上出现了罕见的庞大雨带结构——北至蒙古草原、南接广西和广东的巨型云带纵贯中国版图,整体呈现“人”字形分布,而雷达回波图上的强对流区域则仿佛一条翻卷上岸的“海马”,红橙色的强回波密布其中,彰显其惊人的能量与规模。
此次暴雨系统是由多种天气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暖式切变线、副高边缘西南气流的暖区强对流以及冷锋推进,彼此缠绕并同步发力,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该系统的范围之广,强度之大,覆盖了整个黄淮至江南中北部的大块区域,正好覆盖了此前长期干旱的中原大地。这种级别的降水过程不只是缓解旱情,而是彻底改写了本月以来的旱涝形势。
尤其在湖南北部和湖北中部,降水强度尤为猛烈。湖南多地遭遇局地暴雨爆发,出现点状强降水;而湖北则是“面状普遍性”暴雨。截至傍晚,荆门、孝感、武汉等地普遍达到了大暴雨级别,其中仙桃局部7小时降水量达到301毫米,已达特大暴雨标准。武汉市区在当日下午暴雨带经过时,遭遇短时强降雨,华中师范大学气象站记录下小时降雨量高达73.6毫米,达到短时特大暴雨标准。这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让武汉大学师生今年第一次在校园“看海”,网友调侃:“刚换的夏装又湿透。”
二、暴雨带继续东移,长江中下游多地防线紧绷
随着时间推移,气旋系统引导的降水带持续向东推进。湖北东部、安徽中北部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降水落区,预计持续暴雨将在夜间进入鼎盛期,并在24日覆盖至浙江、上海及周边的沿海平原。超级计算机显示,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及浙皖交界地带的降雨将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部分区域可能再次出现小时雨强超过70毫米的极端降水。
在这些区域内,山地与丘陵交错分布的地形将极大加剧灾害风险。短时强降雨不仅将引发城市内涝、道路积水,更容易在山区激发山洪、滑坡与泥石流。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南东部、贵州东部以及浙江西部山区,尤其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此外,气旋过境还带来了风向转变。江浙沪等地将经历一次明显的风场切换过程,由原本的南风逐渐转为西北风,局部阵风风力可能达到6级以上。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暴雨云团的快速推进,也意味着冷空气正在快速渗透南下,为整个暴雨过程的收尾阶段打下基础。此轮大范围暴雨过程对于农田水利、城市排水系统和江河湖泊的水位调控来说,已进入必须高度警惕的阶段。
三、暴雨将短暂停歇,南方迎来喘息期后仍有大考
根据最新超级计算机模式分析,随着气旋系统在24日夜间逐步移出大陆并进入海面,其在陆地的动力也将随之削弱,随之而来的冷空气将控制华南大部,整体大气环境趋于稳定。25日—26日期间,南方将迎来一段短暂的干燥、舒适天气,多地将吹起偏北风,湿度降低、阳光重现,连日暴雨带来的紧张情绪也稍得缓解。
不过,这场休息只是暂时的。高原槽并未远离,新的能量正在靠近。预计26日之后,随着南海季风的活跃度显著增强,来自海上的水汽输送将大幅加强,加上西南方向上空的高原槽开始进一步向中东部靠拢,一场更大规模、或更剧烈的降雨过程正在酝酿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届时的水汽条件更为充沛,对流发展条件也更有利,如果新一轮系统形成气旋或低涡,很可能再度引发江南至华南北部的强降雨过程,并具备持续时间更长、对流强度更高的特点。我们提醒,本轮暴雨虽将暂时打住,但积水、松动地质结构等风险依然存在,一旦新一轮降水接力,极有可能形成旱涝急转连轴转的态势。
“海马形”暴雨带正在中东部大部完成“洗礼”,但天气舞台的下一幕仍在紧张排演中。未来几天虽然雨势将暂缓,但应该借着这段时间应加强排查隐患,同时提早关注26日之后的降雨最新动态,避免前功尽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