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照顾妈妈。"大儿子留下一张写着保姆电话的纸条就匆忙离开了。我看着这行字,心头一阵恼火。
什么时候我这个六十五岁的老太太需要人照顾了?我把纸条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那是去年春天的事。退休后的日子像老水缸里的水,一天天少了生气。
楼下的广场舞我跳不来,麻将又不会打,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人在家看看电视,偶尔擦擦落在家具上的灰尘。
单位分给我的这套两居室,住了快三十年了。墙角的老式缝纫机已经积了厚厚的灰,那是我年轻时的嫁妆。
电视机还是十年前儿子给我买的那台,遥控器上的数字都磨得模糊了。我常坐在沙发上,一遍遍地换台,像是在寻找什么。
儿女们工作忙,一个月也见不了几面。女儿在外地,儿子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隔三差五才来看我一次。
"哎,老来无伴真是苦啊。"我常对着窗外叹气。窗外是一棵老槐树,枝干斑驳,却年年抽新芽。
保姆来的那天,我正在阳台上给几盆月季浇水。老旧的铝合金窗框已经发黄,窗台上摆着几盆我精心侍弄的花。
"李阿姨您好,我是小李。"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站在门口,穿着整洁的衬衫,脸上带着腼腆的笑。
我愣住了,这哪是什么保姆,分明是个大小伙子。手里的水壶一歪,水洒在了地上。
"你就是保姆?"我疑惑地问,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
"我是退役军人,现在做家政服务。"他挺直腰板,像是在报告。那架势,倒真像个当过兵的。
"多大年纪?"我上下打量着他。
"三十四了,李阿姨。"他回答得很干脆。
三十四?比我儿子还小两岁。我拿起座机电话就给儿子打过去:"你请个小伙子给我当保姆,像什么话?这要是让邻居看见,得传成什么样子!"
"妈,现在男保姆很正常。小李做事麻利,人也可靠。您就试试吧,不行咱再换。"儿子在电话那头敷衍我。
我气得直跺脚:"你们这些年轻人,一点都不考虑老人的面子!"
果然,没两天,邻居王大妈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很快就传开了:"老李家请了个年轻小伙子,天天进进出出的,啧啧..."
我在楼下晒太阳,就听见几个老太太议论纷纷。我听了心里直冒火,但又不好发作。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在想什么,"我嘀咕着回到家,心里憋着一股闷气,"这哪是雇保姆,这是给我找麻烦!"
小李每天早上八点准时来,帮我收拾屋子,做午饭,下午五点离开。
起初我对他爱答不理,可慢慢地,我发现这小伙子做起家务来一点不含糊。扫地、拖地、洗衣服,样样利落。
做的饭菜也合我口味,不咸不淡,软硬适中。他还会蒸馒头,和面的手法像是练过似的,揉得很有劲道。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懂些中医知识,教我按摩保健。"李阿姨,您这是肩周炎,我来给您热敷按摩一下。"
他还会修理家电。我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断断续续的,他三两下就修好了。听着里面传出的京剧声,我的心情也舒畅了不少。
"您喜欢京剧啊?"小李一边擦桌子一边问。
"年轻时候学过一点。"我指着柜子上的老唱片,"那是我珍藏的梅兰芳唱片,有四十多年了。"
"能放给我听听吗?"他眼睛一亮。
我犹豫了一下,打开尘封已久的老唱片机。沙沙的背景音中,梅兰芳的唱腔缓缓流出,带着几分岁月的沧桑。
小李安静地听着,脸上流露出专注的神情。这倒让我有些意外,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听这些老戏?
"您是教师吧?"有一天,小李突然问我。
"是啊,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我翻出一本泛黄的相册,指着一张老照片,"这是七九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和我的学生们拍的。"
照片上,我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身穿一件灰蓝色的确良衬衫,站在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中间。
他接过相册,小心地翻看:"我小时候有个语文老师,也姓李,对我特别好。"
他说起自己是孤儿,在福利院长大,那位李老师常给他带书和点心。"每次发牛奶的时候,她总会多给我一盒。"
"后来呢?"我问,不知怎的,心里有些触动。
"后来我去当兵了,再回来时,她已经去世了。"他轻声说,眼里闪过一丝黯然。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这孩子在我身上找到了那位老师的影子吧。想到这里,我的态度不知不觉软化了许多。
三月的一天,小李拿来一部智能手机:"李阿姨,我教您用这个吧,可以看新闻,还能和儿女视频聊天。"
"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可不能要。"我连忙摆手。
"不是送给您的,是我的旧手机,换新的了。"他笑着说,"闲着也是闲着,您就拿去用吧。"
起初我摆手拒绝:"老狗学不会新把戚。这玩意儿我哪弄得明白。"
但在他耐心指导下,我慢慢掌握了使用方法。先是接电话,然后是发微信,再后来是看视频、听歌曲。
"您看,这个按键是视频通话,您可以看到女儿的脸。"他手把手教我。
我小心翼翼地点击屏幕,女儿的脸突然出现在眼前,我惊喜得差点把手机掉在地上。"闺女,你看见我啦?"
"妈,我看见您了!您学会用智能手机啦?"女儿惊讶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来。
渐渐地,我能用手机看新闻,和远在外地的女儿视频聊天,甚至学会了在社区群里分享花草照片。
"妈,您最近气色不错啊。"儿子来看我时惊讶地说,"脸色红润了,精神也好多了。"
我笑而不语。那段时间,我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把尘封多年的旗袍拿出来熨平,甚至去理发店剪了个时髦的短发。
一面镜子照出我红光满面的脸庞,仿佛真的年轻了许多。我不再只穿那几件老式的确良褂子,而是开始尝试儿女们送的那些一直没舍得穿的新衣服。
楼下的老刘头看见我,眼睛都直了:"老李家的,这是去相亲啊?打扮得这么精神!"
我白了他一眼:"什么相亲不相亲的,尽胡说八道。"
心里却暗暗高兴,至少证明我还能引起注意,不是那种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老太太。
"听说你妈和那个男保姆关系不一般啊。"有一天,儿子回来告诉我,他朋友在酒桌上打趣他。
儿子满脸狐疑地看着我:"妈,您和那个小李......"
我气得摔了茶杯:"胡说八道!那孩子比你小,我都能当他妈了!你们这些人,脑子里整天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杯子摔在地上,碎成几片。那是我和老伴结婚时用的茶杯,已经陪伴我四十多年了。
看着地上的碎片,我突然泪如雨下。不知道是为了被人误解的委屈,还是为了那些逝去的岁月。
小李见状,赶紧拿来扫把簸箕,一边收拾一边安慰我:"李阿姨别难过,他们不了解情况,乱说的。"
我擦干眼泪,心里却五味杂陈。自从老伴五年前走后,我就像是一棵被雷劈过的老树,失去了所有的生机。
而现在,不知为什么,我又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开始期待明天的到来。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小区活动中心举办"夕阳风采"展示会那天,小李鼓励我去参加。"您写了一辈子毛笔字,为什么不展示一下呢?"
我犹豫再三,提笔写下多年未练的楷书。那支老钢笔是老伴送我的,用了几十年,笔尖已经有些变形,却依然能写出流畅的字迹。
当我的作品挂在展板上,引来一片赞叹声时,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自豪感。"这字写得真有气势!""看这笔锋,绝对是老师傅!"
小李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好像获奖的是他似的。
回家的路上,我们路过一家小吃店,飘出阵阵油炸臭豆腐的香味。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您想吃吗?"小李问。
"馋是馋,但是不敢吃。"我摇摇头,"血压高,医生说少吃油炸的。"
第二天,小李带来了自己做的豆腐脑,淋上少许香油和葱花,清淡爽口。"这个可以吃,不油不腻。"
我尝了一口,味道竟然和记忆中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豆腐脑?"
"您昨天看臭豆腐的眼神,就知道您喜欢豆制品。"他笑着说,"我猜的。"
那天回家,我从柜子底层翻出一个木盒,里面是我珍藏多年的手工艺材料。"我年轻时学过一点编织和刺绣。"
我对小李说,展示着自己年轻时做的手工艺品。有绣着喜鹊登梅的手帕,有盘扣的香包,还有毛线编织的围巾。
"那时候物资匮乏,什么都要自己做。这条围巾,是我给老头子织的,他戴了一辈子。"我摸着那条已经有些褪色的围巾,鼻子一酸。
小李拿起一个绣花手帕,眼睛一亮:"这手艺真好!我在部队学过一些木工活,咱们可以一起做点东西。"
从那以后,每周五下午成了我们的"手工时间"。我教他绣花,他教我简单的木工。
渐渐地,我们制作了许多小玩意儿:绣花抱枕、木雕花架、挂饰...我的手艺重新拾了起来,而且比年轻时更加精进。
"妈,您这是怎么了?"有一天,女儿突然造访,看到满屋子的手工艺品,惊讶不已。
"桌上那个木雕花架是谁做的?这手艺真不错!"女儿拿起一个精致的小花架,爱不释手。
"那是小李做的,这小伙子手巧着呢。"我不无骄傲地说。
"您和这个小李...处得不错嘛。"女儿意味深长地看着我。
"他人挺好的,把我这老太太当亲人一样照顾。"我低头整理着线团,不让女儿看到我微红的脸。
"妈,您...该不会......"女儿欲言又止。
"该不会什么?"我板起脸,"你们年轻人,想什么呢?他是把我当长辈,我是把他当孩子,懂不懂?"
那天,女儿走前,悄悄对我说:"妈,不管怎样,看到您这么有精神,我们都高兴。"
小区的春季舞会上,王大妈又开始嚼舌根:"听说老李家那个男保姆,每天变着花样讨好她,指不定打什么主意呢!"
"是啊,一个大小伙子,图啥呢?"另一个老太太接茬,"该不会是盯上人家的房子了吧?"
我不再忍气吞声:"小李是个好孩子,你们别胡说。他对我如同对待自己的老师,我把他当作晚辈。"
说完,我当着众人的面给小李打电话,邀请他来参加舞会。"小李啊,小区有个舞会,你来参加吧,我给你留了位置。"
当小李出现在舞会现场,彬彬有礼地向大家问好时,闲言碎语终于消停了。
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衬衫,干净利落,站在灯光下,像一棵挺拔的小白杨。
他带来了自己做的木雕小摆件,作为舞会的礼物。那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羽毛纹理清晰可见,连喙部的弧度都恰到好处。
"这是我跟李阿姨学艺时做的,献丑了。"他腼腆地说。
老刘头接过小鸟,爱不释手:"好手艺啊!小伙子,你这是在哪学的?"
小李讲述了自己如何把我当作恩师一样尊敬,如何感激我给他一个家的温暖。
"我没有亲人,李阿姨教会我很多东西,就像我的师长。"他真诚地说,"我小时候的语文老师也姓李,和李阿姨一样,都有着教书育人的风骨。"
他说起自己在部队的经历,如何参加过抗洪救灾,如何立过三等功。退役后,因为没有专业技能,就做起了家政服务。
"我现在虽然是保姆,但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的。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
舞会结束后,老刘头悄悄对我说:"老李家的,这孩子不错,你好好待他。现在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我点点头,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不是因为小李为我正了名,而是因为他真心把我当作重要的人。
那天晚上,孩子们来家里吃饭,我郑重其事地宣布:"我决定帮小李开一家手工艺品店,把我们做的东西拿去卖。"
儿女们面面相觑:"妈,您哪来这么多精力?您都六十五了,该享清福了。"
"什么清福不清福的,人活着就得有点事做。"我拿出一张手绘的店铺设计图,那是我和小李一起画的。
"这是我的退休金和这些年的积蓄,够开个小店了。"我坚定地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现在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儿子皱着眉头:"妈,您这是怎么了?突然要开店,还要和一个外人合伙。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我直视着儿子的眼睛,"意味着我又有了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女儿拉住我的手:"妈,我们只是担心您被骗。您对这个小李了解多少?"
我笑了:"比你们了解我还多。"
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起这半年来的变化,心里五味杂陈。
自从老伴走后,我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船,漫无目的地漂流。儿女们忙着自己的生活,很少有时间陪我。
我曾经以为,余生就是这样了,一天天地等待,等待生命的终结。
但小李的出现,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教会我使用智能手机,让我能和远方的亲人联系;他鼓励我参加社区活动,让我重新融入集体;他和我一起做手工艺品,让我找回了年轻时的技艺和热情。
最重要的是,他让我感到被需要,被尊重。不是作为一个需要照顾的老人,而是作为一个有价值、有经验的人。
第二天一早,我就开始筹备开店的事情。先是找房子,在小区附近租了一个不大的铺面。
然后是装修,简单的货架和展示柜。小李亲自动手,做了几个木质展架,古朴大方。
我把家里收藏的老物件拿出来,作为店里的装饰。老唱片机、黑白照片、绣花鞋垫,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店里主要卖我们一起制作的手工艺品:刺绣抱枕、木雕摆件、手工毛线编织品等等。
我还把自己珍藏的老式绣花针和木工工具拿出来,摆在展示柜里,告诉顾客这些手艺的由来和历史。
开业那天,小区里的很多老邻居都来捧场。王大妈也来了,买了一个刺绣抱枕,还不忘多嘴:"老李家的,你这店开得不错啊,看来这小伙子真是帮了你大忙。"
我笑而不语,心里却暗自高兴。是啊,如果没有小李,我怎么会有勇气在这个年纪开始新的生活?
店里生意不算太忙,但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有些是冲着手工艺品来的,有些则是被店里浓厚的复古氛围吸引。
我们还举办小型的手工艺教学活动,教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技艺。
看着那些老人重拾年轻时的手艺,看着孩子们好奇地学习传统技艺,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半年后的一个下午,我和小李站在刚开业的小店门口。阳光照在店名上——"春晖手作",这名字是我取的,意为春天的阳光温暖万物。
小区的桂花开了,香味飘了一条街。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甜美的气息。
"李阿姨,您看那边。"小李指着街对面。我儿子和女儿站在那里,手里拿着花束,冲我们微笑。
他们走过来,递给我一大束康乃馨:"妈,祝您生日快乐!"
我这才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在忙碌的日子里,我竟然忘记了。
"你们怎么知道..."我惊讶地看着他们。
"是小李告诉我们的。"女儿说,"他说您最近太忙,可能忘了自己的生日,让我们一定要来给您庆祝。"
我转头看向小李,他正笑眯眯地站在一旁。
"这孩子,总是为我操心。"我有些哽咽。
当晚,我们在小店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生日会。小李亲手做了一个木雕相框,里面放着我和老伴的照片。
"李阿姨,这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他把相框递给我,"希望您喜欢。"
我接过相框,看着里面年轻的我和老伴,泪水模糊了视线。相框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岁月静好,春暖花开"。
儿女们也送了礼物:一台新电视机和一套漂亮的旗袍。"妈,看您最近这么有精神,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饭桌上,我们举杯庆祝。我喝的是果汁,他们喝的是啤酒。酒过三巡,气氛越来越热烈。
"妈,说实话,起初我们挺担心的,"儿子坦言,"怕您被骗。但现在看来,小李确实是个好小伙。"
"我一眼就看出他是个好孩子。"我得意地说,"当了一辈子老师,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席间,小李提议以后每个周末,他都来接我去他租住的小院子吃饭。"我那院子里种了不少蔬菜,都是无公害的,您尝尝。"
回家的路上,我对小李说:"谢谢你,孩子。是你让我感觉自己年轻了二十岁。"
他笑着摇摇头:"是您自己从未老去,只是暂时忘记了怎么年轻。"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老一少,像母子一般并肩前行。
我知道,我的生命又绽放出新的色彩,如同那些在我窗台上盛开的月季,在暮年依然芬芳。
老伴走后,我以为生活的篇章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但现在我明白,只要心不老,生命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小李不是我的亲人,却给了我亲人般的关怀;他不是我的学生,却给了我为师的尊严;他不是我的儿子,却填补了我心灵的空缺。
人生的暮年,因为一个不期而遇的善意,而变得温暖而明亮。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夜深了,我站在窗前,看着满天的星斗。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期待着太阳升起,期待着店铺开门,期待着新的相遇。
岁月的年轮又添一道痕迹,但我的心却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