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白宫宣布美国政府关门。对此,特朗普却声称:关门并非坏事,将带来很多“好处”。那么,特朗普真的能从政府停摆中获得所谓的“好处”吗?这对美国局势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当地时间9月29日晚,特朗普在白宫与国会两党领袖进行最后一轮磋商,这是在停摆大限到来前的唯一机会。然而,会议结束后,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都没有展现出妥协的迹象。美国副总统万斯干脆直言:“我认为我们正走向停摆。”
据报道,两党的分歧集中在医保问题上。共和党主张削减补贴,推动所谓的“干净”拨款方案。民主党则坚持延长《平价医疗法案》补贴,甚至要求撤销此前的削减。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任何折中方案都未能出现。由于美国会参议院9月30日先后否决两党拨款法案,当地时间10月1日0时1分,美国联邦政府近7年以来再次“关门”。
这意味着数百万联邦雇员要么无偿上班,要么直接被迫休假,大量政府机构关闭或减缓运转。按照白宫预算办公室的方案,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大量非核心职能都会中断,甚至连美国劳工部的失业率报告都会被暂停,国防和国安系统则勉强维持基本运作。换句话说,整个联邦机器将进入“最低功率运行”的模式。
然而,就在外界担忧其对经济和民生造成冲击时,特朗普却抛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政府关门将带来“很多好处”。他甚至表示,可以趁机大规模裁员,砍掉一些“民主党喜欢的项目”。这番表态让人很难不联想到,特朗普是在把停摆当作一场政治清洗,借机削弱民主党所倚重的社会政策和拨款项目。因为在他看来,政府关门并不是治理失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治理工具”。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逻辑能站得住脚吗?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关门带来的从来不是“好处”,而是实实在在的损失。2018到2019年间,美国政府因边境墙拨款问题停摆长达五周,直接造成超过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80多万联邦雇员无薪度日,连国家公园和博物馆都不得不大门紧闭。当时的总统也是特朗普,而最终的结局是共和党不得不妥协,边境墙拨款不了了之。再往前,奥巴马任内的2013年停摆持续了16天,数十万人停工在家,经济和国际形象都受到了重创。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关门几乎从未带来真正的“好处”,更多的是政治撕裂的代价。
特朗普这一次的表态,实际上折射出他对政治算计的心思远高于治理的责任。在他眼里,政府停摆不仅能把矛头指向民主党,塑造自己“敢于硬碰硬”的姿态。通过渲染“民主党顽固不化”或“民主党害政府停摆”,他可以转移选民注意力,把责任甩给对手。更何况,特朗普在支持者中一向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化为“清理沼泽”和“对抗建制派”的叙事,政府关门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美国政府频繁上演关门闹剧,本质上是两党政治极化的缩影。每一次停摆都不仅仅是预算数字的争夺,而是围绕国家治理方向的较量。共和党希望通过削减开支、弱化政府职能来塑造“小政府”形象,而民主党则力保医保、社会保障等项目,强调政府在社会公平和福利分配中的作用。矛盾之所以难以弥合,是因为双方都在借此向各自的基本盘交代。问题是,当政治表演凌驾于国家运转之上,美国的治理体系就会不断陷入“内耗循环”。
因此,当白宫宣布美国政府关门时,特朗普口中的“很多好处”更像是一种反讽。它揭示的并不是国家治理的智慧,而是政客将国家机器当作政治筹码的现实。真正的问题是,美国还能在这种周期性的政治对抗中走多远?政府关门或许能带来短期的政治红利,但长期而言,它只会加剧民众的厌倦与国际社会的疑虑。特朗普的“好处论”,最终很可能成为美国政治困局的一面镜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