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交50周年关键节点,王毅访欧。


6月30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开启对欧洲的一周访问,行程涵盖比利时的欧盟总部所在地并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访问德国并举行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访问法国举行中法外长会谈并出席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新一次会议。


据悉,中欧上一次高级别战略对话是在2023年10月。这是中欧时隔近两年重启高级别战略对话,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这一关键节点。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员董一凡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指出,从行程看,王毅外长此行覆盖欧盟机构以及德国、法国两个欧盟核心国家,凸显当前中国对欧外交战略中,既重视欧盟机制性作用,也高度重视德法等大国的引领地位。


“当前中国对欧外交,包括对欧盟机构及主要大国的战略沟通协调,是极为重要的。在动荡变革时代,加强中欧合作、增进互信、提升政策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双方外交层面必须要做的非常关键的事情。”


王毅7天穿梭欧洲三国有何信号


另一方面,中欧当前共同面对美国的关税战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威胁称,若7月9日前美欧贸易谈判未能达成实质性进展,将对所有欧盟商品加征最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目前,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50%关税,汽车产品25%,其余大多数商品也面临10%的基准税率。


尽管中欧关系总体保持合作势头,但近来贸易摩擦日益显现。上周,欧盟首次援引《国际采购工具》(IPI)条款,限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欧盟公共采购市场,引发中方强烈不满。与此同时,在加拿大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再次渲染所谓“中国经济威胁”,刻意制造舆论对抗氛围。


有分析认为,在美欧新一轮贸易谈判的敏感节点,欧盟或试图将部分矛盾引向中方,以此作为与美方博弈、争取关税豁免的筹码。


商务部上周末发布声明,明确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换取所谓关税减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方绝不接受,将坚决予以反制,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王毅7天穿梭欧洲三国有何信号


对此,董一凡指出,欧盟当前在对华经贸问题上展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欧方将所谓的“对中依赖”以及中欧贸易顺差视作问题,试图借助中美结构性竞争和美方对华施压,在对美谈判中为自身争取更多筹码。另一方面,特朗普对欧洲持续施加经贸与安全双重压力,也促使欧盟通过“打中国牌”来寻求与美国之间的平衡和豁免。


董一凡认为,自特朗普政府提出“贸易转移”论以来,欧洲舆论界逐步形成一种叙事模式,即以中国为谈判中的“替代变量”,既为应对美国的单边主义铺垫理由,也为自身在中欧经贸博弈中争取主动。“无论是欧盟、日本还是韩国,面对美国的经贸胁迫,普遍倾向于通过利益置换或策略协调来缓解美方压力,而非正面硬抗。”


在这种背景下,中欧经贸摩擦被放大,甚至被误读为“结构性风险”。同时,欧洲媒体与政界过度渲染了对中国的依赖与竞争问题。


董一凡指出,欧洲对中欧关系的认知需要校准:不能把正常的对华贸易逆差视为“安全威胁”,更不能将中欧合作框定在地缘政治的“冷战逻辑”之中。他强调,这种认知偏差,既源自地缘政治的驱动,也与多年来西方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复杂心理有关。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欧双方深化战略沟通,也需要欧洲方面直面全球格局变化,客观看待中欧的高度依赖与互利本质”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依赖,而在于缺乏战略信任与协调机制。重启高层战略对话正是化解这一结构性分歧的重要起点”,董一凡说。



记者丨田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