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注定的缘分

"就是他,当年帮我圆了大学梦的恩人!"新来的副主任周小芳指着我,眼含热泪,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我叫黄建国,土生土长的湖北农村娃。那是1983年的盛夏,蝉鸣声声,知了叫得震天响。

我刚刚在武汉某兵团服役满三年,腰板笔直得像棵白杨树,军绿色的转业服还散发着樟脑丸的气味。

回村探亲那几天,娘看我黑瘦了不少,心疼得直掉眼泪,天天蒸花卷、炒红烧肉给我补身子。

"建国啊,在部队吃了不少苦吧?"娘捧着我的脸,布满老茧的手摸着我的脸颊,眼里满是心疼。

我强忍泪水,笑着摇摇头:"不苦,娘,当兵长本事!"

转业报到前,我决定去武汉转转,坐着绿皮火车,窗外的景色像放电影一样哗啦啦掠过。

那天黄昏,我坐在长江边的石阶上,看着江面泛起的金波,手里捏着那张转业通知书。

"武钢机械厂,一辈子能在国企吃上商品粮、拿上固定工资,这下老家亲戚都要眼红了。"我心里暗自高兴。

江面上货船的汽笛声悠长地响起,江风吹散了夏日的燥热。

"呜呜——"一阵低沉的啜泣声打断了我的遐想。

顺着声音望去,一个瘦弱的姑娘蜷缩在不远处的台阶上,单薄的肩膀微微颤抖。

"同志,你怎么了?"我轻声问道,还是部队里养成的习惯,见不得别人哭。

她抬起脸,眼睛红肿得像兔子,满是泪痕:"考大学又落榜了,回不了家了。"

她说话带着浓重的湖北口音,乡音让我莫名感到亲切。

原来她叫周小芳,是邻县农村来的女孩,今年已经是第二次高考落榜。

"我爹娘砸锅卖铁供我念书,就盼着我能考上大学,光宗耀祖。"她抽泣着说。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我理解她的心情,在农村,考上大学就像登天一样难,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不敢回家面对爹娘,你说我这个女儿当的..."她的眼泪又簌簌落下。

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她的侧脸,那种无助和绝望,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妹,也是个爱哭鬼。

我从兜里掏出全部转业费——整整六十五块钱,那可是我的全部家当。

"拿着吧,再努力一年,知识能改变命运。"我把钱塞到她手里。

那年月,六十五块钱可不少,够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了。

她愣住了,接过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摇头,想要推辞。

我笔直地站在她面前,用从部队带出来的坚定语气说:"收下,明年考上了,你再还我。"

我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条,在上面写下了武钢机械厂的地址。

"考上了来找我,就说找黄建国。"我把纸条递给她,"别怕,咱农村人,不就是不服输吗?"

她紧紧攥着那张纸条和钱,眼里终于有了一丝光亮:"我记住你了,黄建国同志,我一定考上!"

那晚上回招待所,我把为数不多的行李整理好,心里却不后悔。

虽然接下来的日子可能要紧巴些,但想到那个女孩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我心里踏实。

一周后,我进了武钢机械厂。在安置办随机抽调的结果下,我成为了检修车间的一名普通钳工。

刚到车间报到那天,车间主任老赵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小黄啊,看你这身板,挺结实,以后有苦活累活就交给你了!"

车间里的老师傅们都笑了起来,我挺直腰板,大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钳工的活路并不好干,整天和零件、机油打交道,一天下来两手黑乎乎的。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但部队的磨炼让我不畏艰难,很快就适应了工厂的生活。

厂里给分了一间集体宿舍,四个人挤在一起,每人一张铁架床,一个小柜子。

夏天热得像蒸笼,打赤膊睡觉还是一身汗;冬天冷得像冰窖,盖三床棉被还是冷飕飕的。

但这比起部队的生活条件已经好太多了,更何况每个月还有固定工资入账。

我很快就和工友们打成一片,他们都叫我"小黄"或者"小兵娃",因为我总是不自觉地立正站好。

我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成了车间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工友魏老汉常笑我:"建国啊,你这么拼命干啥?攒钱娶媳妇?"

魏老汉已经五十多岁,是车间的老师傅,手艺一流,嘴也甜,经常教我一些技术诀窍。

"哪有啊,就是部队里养成的习惯。"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我没告诉任何人,我在等一个女孩的消息,一个我素不相识却给过承诺的女孩。

每次发工资,我都会把一部分钱寄回老家,剩下的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就存进了工商银行的存折里。

那个蓝色的小存折,是我对未来的希望,也是对那个女孩的一份期待。

1984年冬天,厂里派我去省城参加技术培训,为期三个月。

在培训中心的食堂里,我无意中听到几个大学生在讨论上一届的高考情况。

"听说去年文科状元是个农村姑娘,连续两年落榜,第三年一举考上北大中文系。"

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在长江边哭泣的女孩。

"是不是她呢?"我想着,却不敢确定,世界这么大,巧合哪有那么多。

培训结束后,我回到厂里,更加专心地钻研技术,很快就能独立完成一些复杂的检修任务。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车间主任老赵看我做事踏实,技术也进步快,时常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点一二。

"小黄啊,你这手艺,再练几年,准能当技术骨干。"老赵吸着烟,眯着眼睛说。

我心里暗暗高兴,低着头道谢:"主任过奖了,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从南方的春雨绵绵到北风呼啸的寒冬,一年又一年。

每到夏天,我就会想起那个在长江边的傍晚,那个带着哭腔却倔强的女孩。

"她考上了吗?去了哪所大学?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些问题偶尔会在我脑海中闪过。

转眼便是十年光阴。我从普通钳工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手头也宽裕了不少。

那张纸条的事,也渐渐被我遗忘在记忆深处。

厂里的条件越来越好,我住进了新建的单身宿舍楼,有了独立的小房间。

每个周末,大家聚在楼下的小院子里看露天电影,荧幕上的故事总能引得人们阵阵掌声或笑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每个角落,工厂里的气氛也更加活跃。

1993年春,厂里开始进行改制,上面派来了不少新干部,其中就有一位女副主任。

听说是从省里下来的干部,年纪轻轻就当了领导,车间里议论纷纷。

"听说是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厉害着呢!"老赵在车间里神秘兮兮地说。

"可不是嘛,咱们这些老工人,认得几个字就不错了。"魏老汉摇着头,有些感慨。

"年轻人有出息,是好事。"我一边擦着扳手上的机油,一边说道。

厂里流传着各种关于新副主任的传言,说她如何雷厉风行,如何处事公平。

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传言,只是埋头干好自己的活计。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那天,厂里召开全体大会,要介绍新来的领导班子。我坐在会场的后排,托着下巴昏昏欲睡。

轮到新副主任发言时,一个清亮的女声从话筒里传出:"感谢厂里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

这声音莫名地让我有些熟悉,我抬起头,看向主席台。

那是一个身材娇小的女人,穿着淡蓝色的套装,干练又不失温柔。

我皱着眉头,努力回想在哪里见过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新来的周副主任在讲话中突然提到了我的名字,我一愣,周围的同事都转头看我。

"十年前,在武汉长江边,有一位刚转业的军人,给了我六十五块钱和一句'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鼓励。"

我的心砰砰直跳,一个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

"那位军人叫黄建国,今天就坐在我们中间。"她的声音哽咽起来,"他的那句话和那笔钱,成了我走出困境的希望。"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寻找这个叫黄建国的人。

我缓缓站起身,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周副主任看见我站起来,泪水瞬间模糊了她的双眼:"黄师傅,谢谢你,当年若不是遇见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她当着全厂职工的面讲述了那个夏天的故事。

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落榜女孩,凭着我给的那六十五块钱和那句"知识改变命运",咬牙又复习了一年。

第三年,她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还读了研究生,成为省里重点培养的干部。

"黄师傅的善举改变了我的一生,"她的声音哽咽,"他的那句话,成了我十年寒窗的精神支柱。"

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站在那里,只觉得鼻子发酸,眼眶湿润。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散会后,大家围着我问东问西,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英雄似的。

"老黄,你可真有两下子,竟然资助了个大学生!"

"小黄啊,你这是积了大德了!"

"建国,没想到你还有这么一段往事!"

我只是笑笑,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

那天下午,周副主任——现在我知道她叫周小芳了——请我去她办公室喝茶。

她倒了一杯热茶推到我面前:"黄师傅,十年了,我一直想找机会感谢您。"

我有些局促地坐在柔软的沙发上,不知道手该往哪里放:"小事一桩,不足挂齿。"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信封,里面是那张已经泛黄的纸条和六十五块钱。

"这些年,我一直留着它们,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她轻声说。

我看着那张自己歪歪扭扭写下地址的纸条,眼前浮现出当年那个瘦弱的女孩。

"那时候您为什么要帮我呢?我们素不相识。"她好奇地问。

我沉思片刻:"可能是因为,我也是农村出来的,知道读书有多难吧。"

记忆像潮水一般涌来,我想起当年在部队听广播,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那种渴望却无法实现的心情。

"当时我已经参军了,没机会再读书,但看到你那么渴望知识,就想帮一把。"我实话实说。

周小芳听了,眼圈又红了:"黄师傅,您当时那句'知识能改变命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最黑暗的日子。"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从她的求学经历到我在厂里的工作。

临走时,她坚持要还我那六十五块钱,我推辞再三没成功,只好收下。

"就当是我资助了一名大学生,还挺自豪的。"我笑着说。

她也笑了:"那我就欠您一个人情,以后有机会一定报答。"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从那天起,我和周小芳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

她工作认真负责,常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对我们这些一线工人的困难格外关注。

有一次,车间里一台重要设备出了故障,耽误了生产。

我带着几个徒弟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终于把问题解决了。

周小芳知道后,亲自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和水果,还为我们几个申请了嘉奖。

"黄师傅,您辛苦了!"她递给我一条热毛巾,关切地说。

车间里的工友们开始议论纷纷,说周副主任对我格外关照。

"老黄啊,你和新来的周副主任什么关系?她对你可真好。"魏老汉挤眉弄眼地问。

"就是当年的一面之缘,哪有什么关系。"我有些无奈地解释。

但流言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很快,全厂都在传我和周副主任有"特殊关系"。

有人说我是她的远房亲戚,有人说我们是老乡,甚至还有人说我们有不正当关系。

这些闲言碎语传到了周小芳耳朵里,她没有发火,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澄清。

在一次全厂大会上,她主动站起来说:"有人好奇我和黄建国师傅的关系,今天我就把事情说清楚。"

她再次讲述了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以及我如何帮助了她。

"如果说我们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那就是恩人与受恩人的关系。"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她还特别表彰了我多年来在技术革新上的贡献:"黄师傅不仅是个好人,更是个好工人,我们厂应该为有这样的工人而骄傲!"

台下掌声雷动,我感到脸上发烫,却又有一种莫名的骄傲。

会后,流言终于平息了下来,大家反而更加敬重我了。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一天下班后,周小芳约我在厂门口的小公园见面。

初秋的晚风带着些许凉意,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缕缕白烟。

"黄师傅,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她歉意地说。

我摆摆手:"不怪你,人言可畏啊。"

"说来也巧,当年若不是遇见您,我的人生可能完全不同。"她望着远处的晚霞,感慨道。

"这就是缘分吧。"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你自己的努力。"

"不,是您的那句话给了我勇气。"她转过头,真诚地看着我,"您知道吗?我考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想来找您,报告这个好消息。"

"那为什么没来呢?"我好奇地问。

她叹了口气:"我去了,但厂里说找不到您这个人,我以为记错了地址或者您调走了。"

原来,当时厂里正在调整部门,我从一车间调到了二车间,名册一时没更新,所以她找不到我。

"后来我去了北京上学,毕业后分配到省里工作,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能报答您。"

她笑了笑:"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老天爷竟然安排我来到这个厂。"

听她这么一说,我也不由得感叹命运的奇妙。

"你现在是副主任了,前途不可限量。"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黄师傅,我能帮您做点什么吗?您有什么愿望,或者困难?"她真诚地问。

我想了想,摇摇头:"我没什么愿望,过好每一天就行。"

想了想,我又补充道:"如果可以,帮帮车间里的年轻人吧,他们都很有干劲,就是缺少学习的机会。"

周小芳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正想推动厂里的技术培训呢。"

就这样,在她的推动下,厂里成立了职工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技术讲座和学习班。

我参军时帮助一名女孩上大学,等我转业后,她竟是我单位的大领导

我也被聘为培训中心的兼职讲师,把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教给年轻人。

每次看到那些年轻工人认真学习的样子,我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有时候,我会想起当年那个在长江边的黄昏,那个随手的帮助,竟然在十年后结出了这样的果实。

命运就是这样奇妙,我们的人生轨迹早已在冥冥中交织。

周小芳后来被提拔到了更高的岗位,临走前,她送给我一本《人生》。

扉页上写着:"建国同志,知识改变命运,善良温暖人间。感谢您当年的慷慨相助,让我看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品质。"

我把这本书珍藏起来,时常翻阅,每次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人世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影响深远的善意与真情。

或许,这就是我们相遇的意义,也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如今,每当我走在厂区的林荫道上,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我都会想起那个夏天。

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微小的善举,竟能在岁月长河中激起如此美丽的涟漪。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却也可能成为改变对方命运的贵人。

而最美的相遇,或许就是在不经意间,照亮了他人的前路,也温暖了自己的心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