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就跟从一片荒野里冒出来的铁堡子似的,集齐了海陆空三大军种,硬是给国防撑起了腰杆子。
可好景不长,到了巅峰居然四分五裂,剩下一声叹息。到底啥原因让这么一所举全国之力砸出来的学校落得这下场?周总理那声“太可惜了”里头,藏着多大的不舍?它还能不能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陈赓铁血铸校魂
陈赓这老头儿,晚年腿上旧伤老是作祟,可他愣是像头倔牛一样,拖着身子在哈尔滨南岗那片荒地上抡起铁锹。记得是1953年4月25日,他亲手挖下第一铲土,就这么拉开了哈军工建校的大幕。校园从光秃秃的啥都没有,到一年工夫就冒出五栋教学楼,占地60多万平方米,外加149个实验室,愣是变出一座啥都齐全的大学城。
苏联专家瞧着直咂舌,导弹大拿钱学森听了陈赓一说,也忍不住赞叹,这么短日子办出这么大阵势,搁全世界都算得上奇迹了。
话说陈赓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就跟白手起家似的,啥校舍师资教材都没个影儿,国家那时候百废待兴,经济穷得叮当响。他咬着牙,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硬要在一年里头建起一所顶尖军事技术学校,还得招老师招生啥的,听着像天方夜谭。
可他就这么干了,办学口号“边建边教边学”喊得响当当,炮兵工程系导弹教研室就八个人,背着全院枪炮外弹道学、火箭外弹道学好几门课的重担。马明德教授带着人土法上马,没一年就搞出我国第一座实用低速风洞,这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哈军工的人都沾染上了。
陈赓把哈军工当命根子,啥器材设备房屋的难题,他都能想辙克服,唯独老师不能马虎。
他到处挖人,先让先到的专家列名单,然后自己拿着名单去找周总理签字,一个一个落实。总理忙得脚不沾地,他早起晚归去堵门。
有回早上去国务院西花厅,周总理正见客人,他就在门外候着。总理上厕所,他赶紧跟进去递名单。总理问,你咋跑到这儿来了?
他说,几个教授调动的事儿,赶紧批了吧。总理在厕所里办公,就这么被他逼出来的。
几个月下来,从全国各地拉来一大批有名的专家教授。
还有一回,他听说留学法国的弹道专家沈毅本事大,懂好几国话,外号“宝贝”,想挖过来。一打听,这人原是国民党兵工署少将,起义后在新中国民航局,可“三反”里犯贪污罪,判死缓。陈赓犹豫了会儿,但一想知识没罪,能让他立功赎罪,就铁了心调来。
保卫部门直摇头,军工这么机密的地方,咋能要死刑犯?陈赓给大家做工作,说调来让他译资料,对国家有好处,对他改造也利索。为这,他还特地找毛主席要了释放手令。
沈毅后来专攻翻译,帮了大忙。这份大胆劲儿,透着陈赓对国防科技的那股子热血。
陈赓自己过得俭朴,从不请客,彭德怀来视察也一块儿在小食堂吃。
可南方教授来报到,途经北京,他总在北京筹建处摆一桌,拉拉家常,问问有啥难处。在哈军工,他住小破房,把最好的一栋楼给老教授住,还专建饭厅请厨师做饭。
家属找工作、孩子上学,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他都亲自张罗。
这份贴心,像老哥们儿似的,暖了那些知识分子的心。哈军工对外叫“103部队”保密,里面人却流传“建不好学院,甘愿死在极乐寺,埋在荒山嘴”的狠话,透出那股子豁出去的豪气。
陈赓筹建哈军工,像打仗一样认真。
1952年9月1日,他先去苏联转了一圈儿,回来在北京开第一次筹委会会。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彭德怀在中南海当面叮嘱,要办好军工,培养出一批懂现代化军事技术的人才。
陈赓觉得责任重如山,1953年7月10日回京请毛主席写训词,给学报起名“工学”。
毛主席说,我不常写东西了,让萧向荣起草我改改。报纸就叫“工学”吧,随手在宣纸上写了两个大字。南有南京军事学院的“军学”攻理论,北有“工学”专科技,两人一对儿,像老虎长了翅膀。
毛主席还叮嘱陈赓,把哈军工建成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
1953年9月1日,开学典礼准时办了,到1955年,学院设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五系,23个专业,加一个预科。学员谭国玉就上过一年初中,好几回考白卷,想退学。
陈赓看他是战斗英雄,就说,你老喊“人在阵地在”,咋当逃兵?谭国玉一激灵,废寝忘食补课,最后好多科四分以上,有几门还满分五分。这事儿传开,像盏灯,点亮了不少学员的路。
陈赓这人,战场上铁血,办学时却带了人情味儿。
他把军魂和智慧搅和一块儿,哈军工就这么快快活活起来了。
知识分子绽放光芒
哈军工的办学理念,像颗亮堂堂的珠子,核心就是“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1953年8月26日,毛主席改过的训词发下来,定了宗旨、目标、作风,强调“教书教人”,还有“一中二主三严”:教学为中心,学员教师为主,严谨严密严格。这训词跟军令似的,陈赓拿它当指南针,办起适应军队现代化的事儿,想把学院打造成又红又专军事工程师的摇篮。
陈赓明白知识分子的分量,他跟政治部干部比喻,学院像大食堂,学员来吃饭,教师是大厨,我们端盘子。1952年11月11日开老教师座谈会,他聊得热乎:军队干部上井冈山,知识分子去旧金山,都是宝贝。我们要“两老办院”,老干部老教授齐上阵。
军队干部文化低,科技上外行,他自嘲半辈子打仗,冲锋陷阵你们学我,自然科学我得拜你们为师。以后学校交给你们办,大胆干,成绩记功,出事儿毛主席打我板子。
这份谦虚,激起知识分子干劲儿。
建院时,陈赓提议科研部、教育部、教务处正职给知识分子,老干部当副。各系教学副主任也专家上。哈军工直属中央军委,大军区级别,党外人士多,老干部想不通,有人还嘀咕,我们枪林弹雨爬出来,他们舒舒服服念书,干嘛捧那么高?
陈赓批评,长征两万五是功,十年寒窗苦也不易。国防要科技,你们有?老党员来带作风,不是比待遇。
陈赓推心置腹聊,党委统一意见,中央任命张述祖教育部部长、高步昆科研部部长、曹鹤荪教务处处长、薛鸿达图书馆馆长。各系教研室主任多知识分子。老师们热血沸腾,觉得受重视,干得更卖力。陈赓这主意高明,给知识分子职权,他们心情舒坦,全掏出来。
老干部副手,也能发挥。这份信任,像钥匙,开了哈军工的创新门。
1954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说,第一期教学计划毛主席亲自看了,通过了。共和国史上,就哈军工有这待遇。8月30日公布,全院人激动,苏联专家惊奇,中国领袖这么忙还看计划,在苏联想都别想。这重视,像雨露,浇灌哈军工长大。
陈赓对专家客气,新教授到,他必亲自见,和副院长张衍握手聊。筹建时,教授一来,他就迎。实习工厂里,他看学员干活,眼里满是盼头。哈军工影响大,亚洲世界都震动。校舍工地热火朝天,1952年筹委会报校舍计划,一切有条不紊。
在陈赓推波助澜下,哈军工成知识分子乐园。
他觉得军事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尖子,这份珍视,让哈军工光彩四射。
病榻犹思国防梦
战争留下的伤,像乌云,罩着陈赓晚年。1954年哈军工刚有点样子,他心绞痛就老犯。医生说多歇歇,他哪肯,马不停蹄干。
1957年12月19日,从苏联回来,心肌梗塞发作了,在北京301医院躺仨月。
出院疗养,病竟好了,他天天缠医生,让上班。批准后,说少干点,他一头扎进去,医生话忘光。
1960年冬,心梗又来,从鬼门关爬回,他觉得北京冬天冷得刺骨。胸痛一天比一天狠,他揉胸揉得衬衣破了。他身兼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1959年改国防部副部长,还当哈军工院长,像老黄牛,写国防教育史。
一个国防科研项目在京郊实验,他知道非去。
夫人傅涯接电话劝,他不听,去了一天,回家嚷,我活着回来了,脸白得像纸,累坏了。
陈赓知道日子不多了,1960年冬,给院党委写信,提调整建议。这是最后一封。1961年3月16日,坏消息来,哈军工人哭成一片。
他拼命三郎似的,鞠躬尽瘁,为国防高等教育拼老命。
陈赓传奇在,病床上还惦记哈军工。他觉得个人小,国家大,这无私,像灯火,亮后人。
荣光散落后的回响
哈军工从1953年建到1966年改哈尔滨工程学院,13年,军人退出部队序列。
办13年,招13期学员,毕业10867人,出100多省部级干部、200多将军、29位两院院士。成才率高,成中国军事教育奇迹。它生出一堆学校,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血脉连着。
1952年3月18日,聂荣臻、粟裕报成立报告。
6月下旬,中央调陈赓筹建,他是志愿军代司令,朝鲜还打着,抽主将回来,决心大。7月毛主席签令,任院长兼政委。哈军工集科研教学,亚洲最大,全球唯一多军种院校。
1972年,周总理听说哈军工解体,叹太可惜,能不能恢复?这叹息,像惊雷,映时代变。
哈军工散了,遗产在,国防大学北迁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南移长沙,继续现代化路。
哈军工命运转,遗憾多,可根深,分拆后学校枝繁叶茂,续陈赓精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