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箭-13是我国研制的第四代反坦克导弹,属于新一代中型通用型号,其作战性能在当前全球中程车载反坦克导弹中堪称顶尖。这款导弹具备高精度、人在回路控制、大威力、高效能以及多发弹间组网协同等技术特点,在未来战争中有望发挥关键作用。

开瓢利器!全世界最强中型反坦克导弹,一发就让M1A2坦克爆头

红箭-13的气动布局与红箭-10 相似,只是体积有所缩小,弹翼设计基本延续了前者的风格。在弹体中后部配备4片X形弹翼,尾部同样设有4片X形尾舵,这些大展弦比的平直弹翼采用可折叠设计,平时收纳在发射箱内,发射后能自动弹出展开。​

关于红箭-13的破甲深度,有1400毫米和1300毫米两种说法。一发就能让对岸的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爆头。

客观来看,在大幅缩减尺寸和体积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破甲水平已属难得。要知道,全弹重量150千克的红箭-10,其串联战斗部重达43千克,极限破甲能力超过1500毫米,理论上可摧毁当今任何主战坦克。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尽管红箭-13被视为红箭-10的缩小版,但在核心技战术指标上并未逊色太多。​

开瓢利器!全世界最强中型反坦克导弹,一发就让M1A2坦克爆头

制导体制方面,红箭-13没有沿用红箭-10的光纤指令+末端红外电视复合制导,转而采用双向数据链+红外成像制导。光纤虽有直径小、质量轻、频宽高、成本低、信号衰减少等优势,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但也存在明显缺陷。比如,1000米长的光纤仅重150克,可当导弹追求更远射程时,光纤重量会逐步增加,直接影响导弹性能。

同时,光纤的质量和强度决定放线速度,进而限制导弹飞行速度。理论上优质光纤抗拉强度应超过246kg/mm²,实际作战中却大多只能达到200kg/mm²。再加上光纤线轴速度难以无限提升,现有技术条件下,光纤图像制导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看似能达到300~500米/秒,实际作战中却仅能维持在125~220米/秒,这种低速状态使其容易被敌方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拦截或干扰。了解这些背景后,红箭-13在制导体制上的转变也就不难理解了。​

开瓢利器!全世界最强中型反坦克导弹,一发就让M1A2坦克爆头

红箭-13提出的 “多发弹间组网协同” 概念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技术源自美军“分布式作战”(脱胎于 “网络中心战”)理念中的多弹协同模式,具体是指多枚同类型或不同类型导弹组成编队或网络,在指挥控制系统统一调度下,通过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协同完成作战任务。这种作战模式在面对集群目标时,能显著提升毁伤效率,让敌方集群在短时间内遭受重创;面对单一目标时,则可通过多弹集火打击大幅提高命中概率,确保目标彻底丧失作战能力。从这一角度看,红箭-13相比国外同类型反坦克导弹确实具备领先优势。​

从改进型红箭-10多用途导弹武器系统可见,兵器工业集团在第三代猛士高机动越野车底盘上集成了4枚红箭-10,同时提升了载弹量和作战效费比,这一改进可能源于用户反馈。外媒曾指出,我国红箭-10推向海外后采购量低迷,并非因为技术或作战效能问题,而是受系统重量和运营成本影响。​

开瓢利器!全世界最强中型反坦克导弹,一发就让M1A2坦克爆头

相比之下,红箭-13导弹在全系统重量和载弹量上更具优势。通过缩减尺寸和体积,实现了通用化部署。从兵器工业集团宣传片中可以看到,一辆第三代东风猛士高机动性越野车能携带6枚红箭-13,其中4枚安装在升降式发射架上,另外两枚作为备弹放置在车厢后部,这种小型化设计显著提升了适配能力。​

红箭-13导弹借助无线电数据链+红外热成像导引头,实现了“人在回路中”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其多发弹间组网协同、分配打击目标的能力尤为突出,可高效执行多目标集群打击任务。红箭-13的发射车能在最短时间内一次性发射所有导弹,让数枚导弹几乎同时命中不同目标,这样的性能已接近美国长弓阿帕奇搭载的新型地狱火导弹和英国硫磺石导弹。​

开瓢利器!全世界最强中型反坦克导弹,一发就让M1A2坦克爆头

此外,我国新一代轮式步兵战车、伞兵战车、轻型高机动车和装甲车辆都能统一配备红箭-13系列导弹。凭借多目标视距外作战能力和隐蔽性优势,即便是轻型步兵部队,在遭遇敌方大规模装甲部队进攻时,也能借助红箭-13导弹实施有效反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