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看起来是块不起眼的礁石,其实藏着一张地图、一桶石油、一条海上生命线。日本不是没看懂这盘棋,而是压根不想下规矩的棋。百年布局,步步吞并。可惜,中国这一次没让。主权这事,不靠吼,靠守。
甲午“偷岛记”:日本是怎么把钓鱼岛变成“自家菜”的?
明代《使琉球录》明文记载钓鱼岛在中国出使途中已被标为疆界外标,归属福建,后改划台湾宜兰厅。《大清一统舆图》明确其归属,朝廷派员巡视设标,行船依岛定位,海图与地志交叉指向,区域权属没有模糊空间。
1895年1月14日,日本明治政府召开秘密内阁会议,决定将钓鱼岛“编入”冲绳县。此时清朝尚未签署《马关条约》,战事尚未收尾。日本选中钓鱼岛,避开国际公示程序,规避外交照会路径,以“无人知晓”为掩护,用行政编制掩盖军事吞并。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发布,确认日本应归还侵略占领的所有中国领土。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复申《开罗宣言》,成为战后领土安排的法律底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接受公告条款。
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由美英等48国签署,中国被排除在外。美方将琉球群岛施政权托管,同时将钓鱼岛经纬线纳入“琉球范围”。琉球“托管”变相覆盖钓鱼岛,地理设限暗藏政治图谋,行政划归为后续归还设定伏笔。
1971年6月,美国宣布将琉球施政权交由日本。文件中首次出现“尖阁诸岛”字样。中国外交部强烈抗议,指出美日绕过中国处理领土安排无效。美国则一再声明移交仅限“行政管理权”,主权归属不涉处理。
日方立即宣布钓鱼岛为其“固有领土”,并将其纳入冲绳县石垣市行政区划。官方文件中用词悄然变更,配套地图修改、岛名更替同步推进,企图通过“日常行政运作”构建占有既成事实。
战前偷取,战后伪托,行政伎俩混杂历史操作,钓鱼岛被一步步装进日本户籍本。从密会入图到和约暗渡,钓鱼岛的身份被人为编造,从海图上的中国坐标,被挪进了美日设计的战后格局里。
这一段历史并未封存。日本在后续所有对外主张中皆未能提供钓鱼岛“编入”时的国际通告,亦无清晰的权属声明,仅靠内部行政操作与战后强权转移支撑所谓“继承权”。所谓“固有领土”,从未合法确权。
这种绕路确权的把戏,并未终止。下一个环节,日本要做的,不只是守住地图,而是试图利用资源和战略格局,把钓鱼岛变成扼海要塞。
不是为了鱼,是为了油:钓鱼岛背后的“真香诱惑”
1968年10月,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完成东海海底资源调查。报告指出,钓鱼岛海域可能存在超过千亿桶的石油资源储量,部分区域油气蕴藏量接近波斯湾级别,外媒称其为“第二个中东”。
报告一经发布,日本政府迅速启动“购岛研判”,随即对钓鱼岛海域划界提出主张。行政手段、法律文件、海上测绘行动连番上阵,都是奔着资源去的。日本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90%,钓鱼岛海底储量对其如同战略命门。
同时期,中国“春晓”油田开始开发,美国优尼科公司参与其中,日方高度警觉。油气开发不再是经济项目,而被直接上升为海权争夺的核心部分。东海划界陷入“未决”状态,钓鱼岛被前置为核心节点。
除了能源,日本还觊觎钓鱼岛的地缘价值。若将钓鱼岛军事化,可向西推进400公里,架设雷达、布置导弹、建造潜艇基地,实现对整个东海与台海通道的监听与压制。
日本自2005年起与美国举行“夺岛联合演习”,演习目标锁定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美方以“应对突发事件”为名,将钓鱼岛纳入联合战术部署框架。钓鱼岛战略价值被纳入“第一岛链”环节,由节点变前沿。
日本将钓鱼岛作为“西南防卫”跳板,是对其本岛纵深不足的地理劣势的直接补偿。本土从任意点到海岸线不超过120公里,缺乏缓冲地带,钓鱼岛正好填补这一缺口,是日本构建外圈防线的理想锚点。
这些操作背后,是对东亚地缘格局的全面调整。不仅资源动因清晰可查,更有军事逻辑推波助澜。钓鱼岛在日方设计中早已脱离渔场身份,成了“能源仓库+军事哨所”双重坐标。
为了这块“石头”,日本不仅自说自话划区画岛,还动用一切机制把“施政”变成“主权”。行政地名修改、教科书更正、舆论引导、国际游说一应俱全,钓鱼岛成为日本全国性战略主张的代名词。
但纸上的岛,终究需要现实的掌控。钓鱼岛真正的命运,不由日方自说自话决定,而在于海面上的行动主导权。
管你怎么炒,我就是不退:钓鱼岛上的中日对抗实录
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国有化”钓鱼岛,中国随即启动海警常态化巡航机制。公务船按月按航次进入钓鱼岛海域,进行海图测绘、资源观测、法律通报一体执行,实际执法活动持续推进。
2020年5月,中国海警编队在钓鱼岛附近跟踪一艘非法作业的日本渔船。该船进入中国领海,未通报、未申请、未配合检查。日方随即渲染为“入侵”,开始在国内舆论场进行“安全危机”构建。
中国外交部就此公开回应: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海警执法完全正当。同年7月,日本将钓鱼岛行政区划从“登野城”更名为“登野城尖阁”,配套举行所谓“更名仪式”,引发强烈抗议。
2021年2月1日,《海警法》正式实施,首次明确海警对“国家管辖海域”享有执法权利。法案第22条允许在威胁主权时使用武器。日本立即炒作该法“具威胁性”,声称其“改变现状”。
中方则通过外交渠道指出,该法是正常海洋立法行为,与国际法并不冲突。并在同年发布《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地形调查报告》,由自然资源部牵头,完成16项实地勘测数据收录。
中国海军与海警联合执法体系逐步成熟。无人机巡航、北斗导航、实时通信与图像回传系统开始部署,海域控制技术实现突破。日本海上保安厅发布白皮书称“中国公务船大型化武装化已成事实”。
日方对这种变化感到空前压力。部分政界团体甚至建议设立“尖阁诸岛情报中心”,进行24小时网络直播,以增强舆情干预能力。此类手段虽有形式感,但难掩日本在实控层面的力不从心。
钓鱼岛问题演变为全领域综合博弈。不是单纯海警对峙,也不是舆论拉锯,而是行政、技术、法律、资源、军控五轴同时转动,中国用制度化手段系统回应每次挑衅。
“主权不容侵犯,寸土不让”不是口号,是执行路径。中国不炒作、不回避、不让步,面对挑衅有行动,面对争议有依据,面对复杂局势有制度体系支撑。
参考资料:
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证据链构造.中国边海事务.2020年
冷战后日本内阁更迭与钓鱼岛问题的演进,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日本“固有领土”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兼论钓鱼岛并非日本的“固有领土”.边界与海洋研究.2021年7月
解析日本学界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歧见及启示.太平洋学报.2022年4月
二战后美国的钓鱼岛政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5月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访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历史评论.2022年第3期
2020年中日钓鱼岛问题再起的特点与原因.中国周边外交研究.2021年
东海油争:能源地缘政治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