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河南发现大汶口文化最大墓葬墓主身份指向史前君主
270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近日,河南永城王庄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学界——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特大型大汶口文化墓葬M27重见天日,其17平方米的墓室面积、350余件随葬品的规模,堪称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知规模最宏大、随葬品最丰富的墓葬之一。这座沉睡五千年的"地下王国",不仅揭开了史前淮夷古国的神秘面纱,更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样本。
在永城市苗桥镇的考古工地上,M27大墓的椁室结构清晰可见:长约4.8米、宽约3.68米的墓坑中,棺椁俱全,随葬品层层叠叠。考古队在棺内及椁室周边发现了玉钺、玉鼠、绿松石坠等300余件玉器,陶器、象牙饰品等50余件,更令人瞩目的是大量猪下颚骨——这种象征财富的动物骨骼,暗示着墓主生前拥有惊人的社会资源。
"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等级来看,墓主极可能是史前淮夷古国的君主或核心统治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庄遗址现场负责人朱光华指出,墓中出土的石圭、玉钺等礼器,与夏商周时期的礼制一脉相承,印证了中原地区王权形态的早期萌芽。
自2023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所科研机构对王庄遗址展开系统发掘。2024年度新发现的4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中,27座已清理完毕,M27正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联合考古队领队刘海旺介绍,遗址出土器物超过千件,涵盖玉器、陶器、骨器等多类,其文化面貌极为复杂:"主体属大汶口文化,却同时融合了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元素、南方屈家岭文化的黑陶技艺,甚至可见良渚文化的玉器风格。"
这种文化交融现象在M27中尤为突出:墓中既有典型大汶口文化的折腹鼎,也有带屈家岭文化特征的圈足盘;象牙饰品上的几何纹饰与良渚神徽有异曲同工之妙,玉钺的形制又与中原龙山文化的礼器相近。正如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伟所言:"王庄遗址就像一座史前文明的'十字路口,东方海岱、中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独特的区域文明。"
目前,王庄遗址的发掘仍在继续。这座总面积逾17平方米的"地下宫殿",不仅改写了学界对大汶口文化社会结构的认知,更以实物证据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当考古队员轻轻拂去玉钺上的尘土,当象牙饰品上的纹饰在光线下重现辉煌,五千年前淮夷古国的都城轮廓逐渐清晰——这里既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有开放的文化包容,正是早期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特质的生动写照。
正如刘海旺所言:"王庄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一中心的爆发,而是无数文化火种在交流中相互点燃的过程。"这座沉睡五千年的大墓,终将成为解开文明起源密码的重要钥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