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公开表态,俨然已是婉拒了特朗普的通话请求,美方发起报复,拒绝对华出口乙烷。那么,中方的动作传递出怎样的信号?美方此次报复举动又会产生多大效果?
近期,特朗普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领导人通话,以直接解决两国经贸摩擦问题。白宫新闻秘书6月2日还公开表示:“特朗普总统可能在本周与中国领导人通话。”不过,面对美方的高调预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仅以“没有可以提供的消息”回应,这番简短表态,实际上婉拒了通话可能。
分析来看,通话受阻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双方核心诉求的错位——特朗普政府迫切希望中国放松对稀土出口的管制。5月下旬,通用、福特等美国车企已向白宫提交报告警告:若无法稳定获取中国稀土,部分生产线将在6月中旬停摆。
更严峻的是,美国国防工业也受制于此——F-35战机所需的钕铁硼磁体98%依赖中国供应。尽管五角大楼设定了“2027年前建立自主供应链”的目标,但行业公认美国在重稀土分离提纯领域落后中国20年,短期难以突破技术瓶颈。
不过,中方对稀土出口管制立场清晰。政策仅针对镝、铽等7类中重稀土,且并非禁运,而是要求进口方提交终端用途证明,大众等欧洲车企的出口许可申请已通过审批。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明确表示:“中国并未实施稀土禁运,只是审批流程比行业预期更慢。”这一解释直接驳斥了美方所谓“中国违反协议”的指控。
眼见请求得不到满足,特朗普迅速发起了报复。当地时间6月4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所有出口乙烷与丁烷至中国的企业必须事先申请许可证。这项政策来得毫无预兆,市场一片震惊,中国主要乙烷进口商卫星化学股价应声下跌3.1%,万华化学也下挫1.3%。几乎同时,美国最大乙烷出口商之一Enterprise Products公开证实,他们的紧急出口申请已被政府拒绝。
要知道,乙烷是页岩气开采的副产品,主要用于生产塑料及其他石化原料。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对这类基础原料的需求量巨大。2024年,中国平均每天从美国进口乙烷高达23万桶,占美国总出口量近一半。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这一数字在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每天22.7万桶,占美国乙烷出口总量的46%。可以说,中国已成为美国乙烷不可或缺的市场。
因此,美国限制乙烷出口,表面上是对中国的制裁,实则也严重冲击本国能源企业——多个主要出口商股价应声下跌1.4%。美国石油协会已公开呼吁政府审慎决策,他们强调乙烷对全球制造业的关键作用,反对能源贸易成为“地缘政治牺牲品”。
而美国企业则更面临现实困境:由于乙烷运输需专用超低温VLEC船,且全球船厂订单排期长达三年,临时寻找替代买家几乎不可能。有美国能源公司分析就指出:“商务部的决定可能破坏美国乙烷市场,扰乱全球流动。如果许可证发放缓慢,将对该行业产生持久伤害。”
至于其对中国的影响,其实也有限,中国企业正加速多元化战略,除了拓展中东进口渠道外,国内自主产能建设同步推进。据报道,西南油气田盐亭天然气处理厂即将投产,可从国产天然气中提取乙烷。虽然初期产量有限,但标志着国产替代迈出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石化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工艺——卫星化学、万华化学等巨头投入超160亿美元,改造裂解装置以提升原料适应性,若乙烷供应长期受阻,可转用石脑油作为替代原料。尽管成本将提高,但是想用乙烷来“卡中国的脖子”,那美方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一些。
总之,从此次中美经贸博弈中不难发现,双方在供应链上的相互制约,以及中美对于沟通的分歧——美国希望通过高层对话缓解压力,但中国则坚持谈判要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
无论如何,贸易战没有赢家,特朗普政府既未能动摇中国对核心资源的管理权,也无力化解国内企业的供应链危机;而中国则通过豁免清单、原料替代、多元布局等组合策略,正将外部冲击转化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
可以预见,这场大国博弈的下一阶段,取决于能否看清现实: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惩罚性措施终将如回旋镖般伤及自身。而解决贸易争端需要双方展现更多诚意和耐心,回到以协商和法治为基础的正轨,而不是依赖单方面施压和“秀场外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