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读史如登山,每一步都能俯瞰众生。”

人生的困惑与痛苦,往往源于我们困在当下的方寸之地。

若能将目光投向浩瀚历史长河,便会发现:

那些深夜辗转难眠的委屈、进退两难的抉择、力不从心的遗憾,早被千年前的古人一一尝尽。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中有这样一幕:

镜头扫过敦煌莫高窟斑驳的壁画,画中人物或悲或喜,或跪或立。

他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黄沙,但那份跨越时空的挣扎与觉醒,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看资治通鉴

翻开《资治通鉴》,你会读懂一个真相:

再深的绝望,深不过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

再痛的失去,痛不过李陵全家被诛的寒夜;

再难熬的孤独,熬不过司马迁伏案写史的残灯……

你的痛苦,历史早有答案。


01

霍光告诉你:再高的权位,也要学会低头

《资治通鉴》记载:“霍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这位汉武帝托孤的重臣,一生历经四朝皇帝,执掌大汉权柄三十载。

他废过昏君(昌邑王刘贺),立过新帝(汉宣帝),甚至有人称他“权倾人主”。

但翻开史书细看,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汉昭帝时期,上官桀等人诬告霍光谋反,甚至伪造了他调兵的证据。

朝堂之上,霍光跪在未成年的皇帝面前,额头紧贴地面,声音颤抖:“老臣若有二心,愿受车裂之刑。”

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看资治通鉴

那一刻,他不是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只是一个用性命自证清白的老人。

权力的高处最是风急雨骤。

霍光深谙低头的智慧:面对政敌,他忍让周旋;

面对百姓,他轻徭薄赋;

甚至临终前,他仍上书汉宣帝:“臣愿归还封地,以全君臣之义。”

司马光评他:“虽周公、阿衡,何以如此!”

但这份赞誉背后,是霍光数十年如一日的克制。

他懂得:真正的强者,从不在得意时张扬,而是能在巅峰时弯腰。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年轻时总以为昂首挺胸才是骨气,后来才明白:

肯低头的人,不是认输,而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02

班超告诉你:再远的征途,起于迈出第一步

《资治通鉴》记载:“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疏懈。”

公元73年,41岁的班超带着36人出使西域。

在鄯善国,他察觉国王态度突变,当夜召集众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众人趁夜色火烧匈奴使团营地,以雷霆之势震慑鄯善,从此西域诸国纷纷归汉。

但史书不会告诉你的是:

出发前,班超已在官府抄写文书二十年,毛笔磨破了手指,竹简划伤了掌心;

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看资治通鉴

在玉门关外,他见过部下被风沙吞没,听过驼铃在寒夜中断绝;

当他白发苍苍上书“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时,

笔尖的墨迹里浸透了三十年的乡愁。

梁启超说:“班超其人,一腔热血,百炼成钢。”

可若无当初那个放下笔杆、握紧剑柄的决定,他终其一生不过是个庸碌小吏。

我们常抱怨命运不公,却忘了问自己:

是否在机会降临时瞻前顾后?

是否因害怕失败而原地踏步?

班超用一生证明:

人生最遗憾的,从来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03

谢安告诉你:再大的危机,静下心来就有转机

《资治通鉴》记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

淝水之战前夕,东晋仅以八万兵马对阵前秦百万大军。

建康城内人心惶惶,连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也夜不能寐,策马奔至叔父门前问计。

烛光下,谢安悠然落下一枚棋子:“我已安排妥当。”

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看资治通鉴

次日,他带着子侄泛舟湖上,谈笑如常。

直到捷报传来,他轻描淡写一句“小儿辈破贼矣”,转身时木屐折断门槛都未察觉。

但历史的褶皱处藏着更多真相:

战前谢安每日登山远眺,衣袖被荆棘划破也浑然不觉;

他暗中调兵时,曾三天三夜未合眼,白发骤增;

捷报传来当夜,他在祠堂跪泣:“列祖列宗庇佑,江南百姓免遭涂炭!”

司马光评价:“安石之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这“静”不是无为,而是风暴中心的清醒;

这“柔”不是怯懦,而是暗蓄千钧的从容。

人生路上,谁不曾遭遇泰山压顶的危机?

但焦虑解决不了问题,捶胸顿足只会自乱阵脚。

谢安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智慧,是在绝境中给自己泡一壶茶,在慌乱中给世界一个微笑。


04

郭子仪告诉你:再痛的屈辱,终将化作铠甲

《资治通鉴》记载:“子仪拜,吐蕃相顾失色,引兵遁去。”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功高震主。

鱼朝恩等宦官屡次构陷,甚至掘其祖坟。

满朝文武以为他必会起兵复仇,

他却跪在皇帝面前痛哭:“臣久掌兵权,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更令人唏嘘的是晚年一幕:

昔日政敌卢杞来访,75岁的郭子仪急令女眷退避。

家人不解,他叹息:“此人貌丑心险,若见尔等容貌,他日得势必灭我全族。”

曾经沙场纵横的大将军,如今连待客都要如履薄冰。

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看资治通鉴

但司马光看到了更深层的真相:

他送走卢杞后独坐庭院,月光照亮案头《尉缭子》,书页停在一句: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

那一刻,他不再是忍辱负重的臣子,而是参透世事的智者。

把屈辱咽下,不是为了苟活,而是为了大唐百姓免遭战火。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生活给过郭子仪最锋利的刀,他却用伤口磨出一面镜子,

照见人性最幽暗处,依然选择守护光明。


《资治通鉴》中有句话:“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那些在史册中留下名字的人,并非天生强大,不过是把苦难熬成了铠甲,把委屈化作了山河。

下一次当你觉得撑不下去时,不妨想想:

霍光的低头、班超的孤勇、谢安的静气、郭子仪的忍辱……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你我皆是渡河人。

点个“赞”,愿你在《资治通鉴》中找到破局的力量。


#历史#

#人性#

#资治通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