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之都,“科班国资”下场了。

1月中旬,陕西首只“微短剧基金”繁星剧影基金完成备案,计划规模5000万,首期规模2000万。具体来看,民营企业陕西峰映文化出资60%,陕西广电集团旗下的融媒投资出资40%且担任GP。

若以2005年开播栏目剧《都市碎戏》,2012年开播《华夏微电影》计,这是陕西广电首度以金融资本的方式,对于短剧和新媒体内容的一次特别回归。

01

别于科创:SPV模式

鉴于读者多数相对专业,我们直接看看短剧基金与科创基金的两大重要区别:

其一是投资周期非常短。

短剧的链条是创意——剧本——拍摄——发布,在愈发成熟的制作流程下,生产周期可以压缩在一周左右,例如不久前周鸿祎短剧甚至在3天内即告完工。若外加上后续的投流、回款、分成,整个微短剧的投资周期大致在3—6个月。

其二是被投主体不同。

由于周期短及规模小,制作公司几乎不会为一部短剧而设立专项公司,同时成本上也划不来,等公司成立好再拍摄,题材说不定就已经过期,因此“股权投资”方案在单部短剧并不可行。

此时有读者会问:为啥非要投资单部短剧,我投资短剧制作公司,拿到股权后之后退出或者直接拿分红也行啊。

但事实上这种方式也不可行,制作公司可能因为赶上风口突然爆火,但后续因为市场不认可又突然亏损,把之前赚的钱又“吐回去”。此外从极端情况下看,科创企业经营不善时投资者还能通过处理工厂、设备等资产回本,而短剧公司的“剩余价值”很低,内容产品很难进行二次变现,进一步增加投资风险。

面对这种行业现状,融媒投资创设出了一套SPV模式,此为本文重点,具体逻辑如下。

1:繁星微短剧基金成立持股100%的SPV公司。

2:由SPV公司向短剧制作公司对接短剧项目投资。

3:基于项目收益获得分红,再由SPV公司将收益返回给基金。

在具体操作中,SPV公司会要求制作公司将数十个短剧项目进行组合形成“投资包”,再进行份额的认购,只要其中有一两个爆款便能弥补其他项目的投入,相较于投单个公司或项目,这种“母基金不亏钱”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果回溯来看,融媒投资2021年借慕威网络影视基金已有尝试,已投项目包括《太极之异兽冢》《枪神再起》《狙击之王 暗杀》《重见天日》《竹马难猜》。(详见《》)

我们掌握的数据是,个别项目的收益率突破了50%。

02

回归伙伴:国民同进

在全行业较为艰难的背景下,陕西广电此次革新显示出不同的味道,显见的特征是“借金融工具推动主业转型”。

这其中全资子公司融媒投资是主要抓手。工商资料显示,这家本土国有投资管理机构在管的基金数量3只,总体规模达到1.02亿元。

作为全省重要的传媒旗舰,陕西广电对融媒投资的定位有两点。

其一是围绕影视文化主业进行投资。在这个系列里,繁星剧影微短剧以及慕威投资基金已经落地,后者则以电影、网络电影、网络剧为重。

其二则是配合集团赋能产业上下游,实现产业协同。

此一定位此前并未进入我们的视野,了解之后获知:其管理的星环股基金已投温州康金圆与虎芒科技,前者是IDC数据运营服务商,后者则是直播设备生产商,旗下品牌虎芒主要为市场提供一站式智能直播解决方案。

显然,这两宗投资是瞄准了传统广电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借助短剧基金这个小窗口,我们醒目的发现:陕西广电要打一张大牌。

2024年6月,陕西广电集团在微信平台推出小程序“西部短剧”,宣布其正式进军微短剧行业。发展规划中,陕西广电介绍道“该平台将依托全公司资源和本地短剧市场先发优势,不断完善品牌和生态链,打造“微短剧+”新生态。

7月,集团下属上市公司ST广网(600831)子公司陕西广电丝路的“抓马短剧”微短剧小程序平台成功上线。该平台更加侧重内容制作包括“编剧、摄制、平台”三大板块,与6月发布的“西部短剧”形成合力。

行至2025年初,动作更大。

陕西卫视自1月23日起,每周四播出《丝路微短剧》,成为全国首档专项资讯节目,内容包括拍摄资讯、主创访谈、幕后花絮及数据盘点。

在集团下场的节奏下,繁星基金显然更多扮演“价值发现者”,因此其选择的“专业伙伴”——峰映文化也变得非常重要了。

金融棒棒糖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发现,峰映文化属于较早短剧的本土公司,且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例如短剧制作上,该公司旗下拥有数千个作品著作权,从标题风格来看基本属于短剧剧本。在平台运营上,峰映文化自己开发“古都短剧APP”,并融入了先进的AI智能技术。而在场地资源上,峰映文化在西安拥有多个短剧拍摄基地,并同未央湖视频产业园互动密切。

这个伙伴选得怎么样,我们需要等待第一批投资标的亮相。

03

精品化:剑指本土

2024年,我们曾多次聚焦于微短剧市场并得出一个结论:短剧最早的野蛮生长已接近尾声,精品化成为共识,这种趋势在抬高制作门槛之余,同时还对“穿越”、“霸总”等题材提出了全新挑战。

支持这一预期的是广电总局最新表态:2025年广电总局将深入组织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实现在细分领域共推出300部左右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多项举措将助推微短剧向精品化、产业化双丰收迈进。

强调“引领作用”与“创新价值”的语境之下,我们观察到,陕西业界正在尝试将精品化与本土化实现强关联。

1月21日,陕西首部非遗戏曲秦腔文旅竖屏微短剧《火焰驹》,在横店影视基地正式开机拍摄。

不同于一般短剧“火急火燎”的风格,《火焰驹》在编剧、作曲、唱腔、录音以及演员选择等方面都进行精心准备,还有一级演员将在剧中配唱,这种配置在微短剧中已属“顶配”。

我们察觉到的另一动态是因黑神话IP而备受关注的《黑神话天意》。

有介绍称:该微短剧取景地主要在榆林市吴堡县吴堡石城景区及周边地区,出品方在新闻发布会表示将邀请蒋大为演唱《敢问路在何方》,显然也不是一般短剧能够享受的待遇。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代表广电系“科班国资”的繁星基金表示:除去投资“短剧包”之外,作为有国资背景的基金,会把主要精力用于陕西本土型、创新型题材短剧的挖掘与赋能,推广陕西文化、提升陕西在全国的行业影响力。

作为对于国资下场短剧的整体观察,金融棒棒糖注意到自2024年起,陕西区域内的各大文化企业包括陕文投、西影集团、华商影业、陕西广电纷纷在出品、制作、平台等环节成立了微短剧板块相应的建制和业务板块。

几家之间未来是否能产生富有成效的联动合作,也是后续观察的重点。

行文至此,回到国资短剧基金的话题上,在读秒式的微短剧市场中,或许很多人对国资“引领新题材”略有疑虑,我们的态度是:民间资本逐风口是本能,但国有资本谋全局是优势,此次陕西广电“全力而出”选择了国民同进,在探索阶段,非常有借鉴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