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开跑。 中新社/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知名企业云集。去年这里因为小米汽车SU7的发布而闻名,今年又因为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赚足眼球。

4月19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开跑,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的20家机器人队伍同场“赛马”。以人形本体为介,以人工智能为脑,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同步出发、齐步共跑,演绎着科技与体育的完美交融。最终,来自北京的“天工”机器人夺冠。

这场备受关注的“赛马”背后,系列问题有待揭开:“全球首场”为何出现在亦庄开发区?人形机器人为何要参加马拉松赛事?通过这场比赛,又将给产业未来演进带来哪些新启示?

人形机器人总动员

上周末,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成为舆论焦点。约20家机器人队伍参赛,包括天工队、清华通班队、小巨人队等多个战队亮相,机器人型号囊括了宇树G1、天工Ultra、松延动力N2、小巨人等多款。

这场赛事全程21公里,比赛地形环境包含平地、坡道,最大坡度≤9°,比赛线路整体平顺,终点前设置1.5公里直道,转弯角度≥90°。由于此次比赛之前,北京刚下过雨,部分区域路面存在湿滑情况,这给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增加了挑战难度。

比赛现场堪称人形机器人总动员。从康复医疗到文化传承,从竞技运动到日常服务,“钢铁之躯”遇见“智慧之翼”。

比如,7台宇树四足机器人组成的“狗狗天团”,身形矫健,动作整齐划一,展现了惊人的协同能力,摇头晃脑、俯身趴下、翻滚起身、跳踢踏舞……样样精通。

再比如,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小巨人”机器人以双丸子头哪吒造型萌翻全场。身戴混天绫与乾坤圈,憨态可掬的“小巨人”不仅能握手、摇旗、敬礼,还能用网络热梗与观众对答。

从赛事结果来看,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科技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的成绩率先完赛摘得桂冠,松延动力N2小顽童队获得亚军,来自上海的行者二号机器人获得季军。

天工Ultra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今年实现时速从6千米/小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小时,搭载一脑多能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这款机器人具备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同时还采用了轻量化设计,并采用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以便长时间奔跑。

这些“出圈”的人形机器人背后,有不少A股公司的身影。比如,天工Ultra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2023年底,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与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10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再比如,利亚德旗下虚拟动点对战略合作伙伴松延动力进行赋能,并为参赛机器人提供动作数据与服务。利亚德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通过虚拟动点数据与服务的赋能,松延动力N2机器人“旋风小子”在备战过程中不断优化步态算法、强化动态控制。“虚拟动点会始终站在合作伙伴的背后,通过长期积累的优质数据,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步态数据与服务支持。”

机器人为何跑马拉松?

人形机器人牵引的技术革命,一直是科技圈的“核爆点”。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为什么要让人形机器人来跑马拉松呢?

有长期关注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实验室再完美,也模拟不了真实世界的复杂和不可控。人形机器人能否进入巡检、安防、配送等高负载场景,跑步是必备能力,且只是个开始。

赛事组委会方面人士介绍,只有在非理想路况中奔跑,(人形机器人)在能耗效率、散热能力、运动算法等方面的能力和优劣势,才会全面暴露。因此,这次“半马”可以看作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一次大演练。

在比赛现场,部分机器人确实出现突发状况。例如,宇树机器人在赛道上摔倒,现场观众“加油”呼声迭起,随后该机器人自主起身后,向观众挥手致意并继续比赛。

对此,宇树科技方面回应:宇树最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我们的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使用了很久。所以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我们的机器人。”

“这次‘半马’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并不是一场能否坚持到底的基础能力测试,而是真正走向现实世界应用的机器人,必须经过的耐力战。”前述投资人士表示。

还有,为什么首场赛事会落地亦庄呢?

北京亦庄被视为首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这里集聚了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并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从北京亦庄高精尖产业集群来看,“亦庄智造”名片已经初步成形,包括智能的网联车、丰富的创新药企、完备的“芯”生态、强大的显示屏等多个产业,涉及京东方、龙芯中科等一众龙头企业,去年至今热度炸裂的小米汽车,也位于亦庄。

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亦庄高精尖产业图谱中一颗耀眼之星。日前,目标规模为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落地亦庄。

首程资本承接北京机器人基金投资管理工作,其合伙人李青阳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他们进行了大量走访调研。无论是宇树科技、松延动力、星海图等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还是罗森博特医疗机器人,抑或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触角已延伸至机器人产业的每一块“拼图”。

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数据,目前北京亦庄已汇集机器人企业110家,形成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预计,到2025年,这里的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60台/万人,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形成要素集聚、创新活跃的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

牵引产业演进新趋势

此次“人机共跑”的核心目的,指向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向新、产业向实发展。

作为人形机器人半马参赛队伍之一,“亦马当先”队名为BoosterT1的机器人参加了本次比赛。负责人张凯表示,“这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也是学习的平台,人形机器人将在真实环境中接受考验,我们也能从中了解到自身的技术短板,驱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以赛促练”成为这次参赛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核心理念。为了应对这场长度超21公里的大考,各参赛队都下了硬功夫。比如,模拟不同地形、环境条件,强化感知和决策算法等。而路测中零件脱落、关节开裂等伴生问题,也都会为下一步调优提供重点抓手。

记者从多家参赛公司处获悉,赛后会对赛事复盘。

有接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人士介绍,此次“天工”大约保持八九公里左右的速度,中途更换3次电池,这与预估一致。同时,比赛也验证了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自主实时调整奔跑方向和速度的可行性。“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电池续航能力需要增强。”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涌入机器人赛道,而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跑”到真实的道路环境中,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有挑战。

在前述投资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要想量产,除了硬件条件外,软件算法进步也是推动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通过技术验证和实际参赛形成的高质量数据集,将进一步完善基础算法和工具链,支持适配不同场景、完成更多任务。技术一旦形成突破,尤其具备通用能力后,释放出的价值将是巨大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