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瓜,就是卡介苗数据被不少人挖出来了,结果发现今年人口数量可能远远达不到上一年954万这个数字,
首先卡介苗为啥和出生人口强挂钩,主要是咱们有规定,新生儿出生三个月内须接种卡介苗,且卡介苗也是免费疫苗,
因此接种率一直达到95-99%,可以说卡介苗接种≈人口出生数,

但是自从2020年出生人口数大幅下滑之后,好巧不巧卡介苗接种数量也不再公布。
不过有细心的网友从zf年度采购信息平台中,却查到了卡介苗在2024年对下一年的预估采购量,为420万支,

当然420万针只是zf总采购预算,通常来说备货数会高于预期,因此实际采购量要视各省规划而订,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各省份卡介苗采购数据来看,
广东+福建+四川+山西+青海+海南合计为92.4万剂,
六省人口24年合计占中国24.8%,因此换算推出全国针剂为372万剂,
.........
接着分析,由于卡介苗一剂最多可以注射5个人,但实际排气和针管内壁附着会损耗,而且开了之后6小时得用完,所以需要计算每剂的最终实际使用人数,才能推到实际出生数,
通过过往的卡介苗公开批签发量,对比实际人口的出生数据比值,我们会发现历史数据比值大概每剂能注射1.86人,

不过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就是2014到2017批发数量和出生人口比值都是在1.6左右,也就是一剂1.6人,
但2018到2020年批发数量和出生人口一下飙升到了一剂2.4人,
然而根据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给2.4个以上的新生儿注射,有违医学常识,这也是后来一直被质疑数据不对劲的原因,
我们再看部分省市地区的近两年对应值,
河南省一剂注射2.6人
贵阳市一剂注射2.1人
上海市一剂注射1.67人
一般经济越发达的省市,因为财政盈余充沛,人口造假动力越小,理论上上海的数据可信度成分会更高一些,
另一个层面来分析,出生人口数越多的地区,损耗则越小,因为一剂可以同时给很多娃注射,
而反之出生人口越少的地区,经常一个医院一剂只能服务一个娃,超时就废掉了,损耗则越大,
2020年之前的每剂尚可注射1.86人,现在新生人口大幅缩水,理论上数字不会高于之前的水平,所以我认为应该会更接近上海的每剂可注射1.67人,
但是我们严谨一些,还是按照3种情况去计算:
按贵阳数据,假设注射人数比为2.1的话,即人口为372×2.1=781万人,
按2014-2020平均数据,假设注射人数比为1.86的话,即人口为372×1.86=691万人,
按上海数据,假设注射人数比为1.67的话,即人口为372×1.67=621万人,
通过计算可知,如果基于24年的954万人来采购次年卡介苗的话,那么400万左右的卡介苗采购量,很明显太少了。
............
有人可能会认为,只拿卡介苗来推算新生人口还欠缺足够说服力,
那么这时我们可以采取数据去做交叉验证,来判断数据是否准确,
最直接的就是我们拿历年结婚人口来判断,由于结婚对数和下一年的出生人口高度正相关,因此我们通过带入近十年数据,以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推导得出:
次年出生人口≈当年结婚对数✖0.95+522,由于2024年结婚对数大幅下滑只有611万人,那么计算得到2025年预估出生人口为760万人,同比去年下滑20.4%。

当然,咱们考虑到结婚数据也可能出现统计“失误”,因此我们接着找一些上市公司公开的财报来佐证,
以中国唯一A股上市的奶粉公司贝因美为例,
贝因美2025年上半年的奶粉销售量为12,846.04吨,较2024年同期的13,671.91吨减少了6.04%,

数据来源:贝因美25年上半年财报
婴儿出生人口奶粉消耗结构里面,
0–6 月:人均月 3-4kg,消耗量最高,最直接反映近半年新生儿数
6–12 月:2-3kg/月。
12–36 月:1-2kg/月。
根据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2022年:956万,2023年:902万,2024年:954万,
假设影响贝因美销量的仅为人口因素,带入公式推导得出,上半年新生儿人数同比去年减少约为17.6%,
如果2024年全年是954万人,那么在2025年这个人数预计降到786万人,
……
当然有人可能又要说了,你只统计了一家奶粉公司,为什么没统计其他的,
主要是因为只有贝因美公布了准确的吨位销量,而其他公司只公布了金额销量,但价格干扰因素较多,
如果我们看飞鹤,上半年半年报奶粉营收为-10%;
澳优乳业上半年奶粉营收同比为-8.9%;
假设价格没有变化的话,飞鹤和澳优的吨位销量下降幅度还要比贝因美更大一些,这也就意味着计算出来的新生人口可能降幅还会超过17.6%的水平,
……
有人可能会说,奶粉还是差点意思,还需要多方位去佐证。
那我们继续,接下来参考“主营0-3岁儿童生活用品”业务的“孩子王”的财报,
看看以婴幼儿客户为主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会员数变化,来推算新生儿的数据,
2024年全年会员数增加700万人,对应新增人口950万,
2025年上半年会员数增加300万人,对应新增人口X,

数据来源:孩子王23年、24年、25上半年财报
假设孩子王新增会员和新生儿人口成正比,
根据公式计算,950/X=700/300,那么X≈40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应该也是在800万人左右,下滑16%,
所以通过三项公开作证数据,我们可以判断今年的出生人口相比去年大概是下滑了16%~20%,
如果前一年954万人准确,那么今年的出生人口置信区间大概在760万人-800万人之间,
而如果通过卡介苗采购量推导的结果来看,今年可能只有621万人-781万人,如果为最低值的话,下滑幅度可能达到35%以上!
我们假设保守取出生人口为780万人,那么对应14亿人的粗出生率为5.6‰,
根据2023年联合国数据:
全球平均:约 17‰(2023 年联合国数据)
非洲: 25–35‰
南亚:约 17–20‰(印度 ~17‰,巴基斯坦 ~28‰)
东南亚:约 12–16‰(越南 ~14‰,印尼 ~15‰)
拉美:约 13–18‰(巴西 ~13‰,墨西哥 ~15‰)
发达国家平均:7–10‰
美国:~11‰
日本:~6.3‰
韩国:~4.9‰(世界最低)
德国:~9‰
英国:~10.5‰
咱这个出生率对比全球,可以说都是倒数水平了...
……
那问题来了,新生儿人口下滑意味着什么,背后反映了什么深层次问题?
一、未来三十年后的养老金
未来当人口出生率急速恶化的情况下,700万人的新生儿供养以前出生2000万的老人,那么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定然会更加难以维系,
结果就是养老金的替代率要么缩水,从原先40%进一步下降,要么领取年龄继续延期,
所以人口越少,信心越差,是必然的,这会反映到实体经济里去,最终结果就是影响缴纳社保的人数,断缴率等。
二、地方Z府的税源
税源对应本币的偿债能力,目前各地方zf都欠着一屁股的地方债等待化债,因为投了大量无法收回回报的项目,像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各各种基建又需要足额人口,以及持续的资金来维护,
因此人口减少,意味着缺少税源,收支失衡,那么现有负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在长久依赖中央财政转移之后,最后必然走的一步就是发债+货币投放刺激经济,导致汇率贬值来缩减债务压力,这也会削弱人民币长期信心,导致外资加速撤离。
因此看到这你也应该明白了为什么今年都开始急着要给老百姓发3600块补贴了,因为箭在弦上,再不生真得出幺蛾子,
后面继续搞出更多刺激生育的大招我也觉得不意外了,
面对这种情形年轻人应如何应对?
多参照日本,日本的去杠杆周期就是做套息交易的赢麻了,人话说就是拿着低利率的钱去投资全球高收益的资产,
最后结果是日本过去十来利息只用了10%,但汇率贬值了40%,投资海外核心资产赚收益,戴维斯双击也可逆周期起飞,
当然从实业角度来分析,就是尽可能赚老外的钱/赚富豪的钱/赚屌丝的钱,
因为人口下行,房产跌价导致中产滑落之后,大家也看到了,只做内地业务的公司们,堪称瑞士卷里只剩下了卷,所以不想卷,就脱离滑落阶层去找其他客户群体,
上面会如何应对?
不惜一切投入大搞机器人,以此解决中国始终面临老龄化之下人力不足的问题,
问题能不能搞成?历史来看,科技创新很难在单方面砸钱的过程中完成,科技更多需要创新土壤而不是钱,
但这又是无解命题,不砸钱也不行,砸钱效果也未必能实现,本质还得参考鹰国的机器人推进程度,
所以在此之前中国会玩命拿钱砸科技,科技企业也不会缺钱,至少融资难度不大,
但能不能有重大突破,这点上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