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高

据澎湃新闻消息,29年前,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一对恋人去镇政府民政办领结婚证,被要求缴纳200元钱购买一份社会养老保险。现在这对夫妻都老了,却发现当初斥“巨资”购买的“养老保险”并不存在。近日,60岁的当事人粟培告诉记者,最近他联系长宁县民政局,该局工作人员明确告诉他“养老保险”无法兑现,但可以退回当初购买保险时缴纳的200元本金,粟培拒绝了。

媒体谈29年“老农保”无法兑现

长宁县梅洞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确认,粟培是有那么一个“红本本”,但当时并没有养老系统,现在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退还当年的200元保险金。

当年200块是啥分量?是娶媳妇的“彩礼钱”、盖房子的“砖瓦钱”、养娃的“奶粉钱”。粟培捏着红本本,信的是政府章子,图的是“老了有依靠”的盼头。可谁能想到,这张盖着民政局公章的“养老凭证”,会在29年后变成一张“空存单”:社保系统里没档案,档案柜里没记录,连当年经手的人都说不清这钱去哪儿了。更扎心的是,当粟培拿着“红本本”去问时,工作人员甚至反问记者:“那不退钱咋个办呢,你给我们一个建议嘛?”——这不是解决问题,是往群众心口上又捅了一刀。

民政部办公厅在1992年发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文件,不少人将1992年开始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叫作“老农保”。2009年“新农保”开始试点并全国推行。各地也相应启动了“老农保”的“并、转、退”工作。细究起来,这事儿暴露的是基层治理的“两张皮”:一边是政策文件的“白纸黑字”,“老农保”坚持自愿原则,资金专款专用;另一边是基层执行的“歪嘴和尚”,把“自愿”变成“搭售”,把“专款”变成“糊涂账”。绵阳、宜宾县等地早年间就主动清退“老农保”,用行动证明“问题能解决”;可长宁县却让这桩旧账躺了29年,直到群众上门“讨说法”,才搬出“没系统、没档案”的托词。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把群众的信任当“过期支票”,把政策的公信力当“橡皮泥”。

媒体谈29年“老农保”无法兑现

更值得深思的是,29年足够让婴孩成为青年,足够让荒坡长出森林,却让老人的养老承诺“过期作废”?政策不是“一锤子买卖”,盖章的瞬间是承诺的开始,兑现的时刻才是责任的终点。当年收钱时理直气壮,如今兑付时推三阻四,伤的是群众的感情,耗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就像老百姓说的:“不是图那点钱,是图个理儿!”

要让“老农保”不再成“空存单”,得拿出刮骨疗毒的狠劲:一要“翻旧账”,对全国类似“老农保”遗留问题开展“回头看”,建立专项清退台账,该补的补、该退的退,给群众一本“明白账”;二要“追责任”,明确“谁经办谁负责”,当年盖章的、收钱的、管档案的,不能当“甩手掌柜”;三要“改作风”,变“群众找政府”为“政府找群众”,主动上门排查、主动沟通解释,用行动把“失信清单”变成“信任清单”。

29年前,粟培捧着红本本,以为攥住了晚年的依靠;29年后,他攥着红本本,只落得一声叹息。公信力不是自然保质期,而是靠每一次践诺来续期。当“老农保”不再是“空存单”,当每一份政策承诺都掷地有声,百姓心里的“养老钱袋子”才会真正踏实——这才是对“老农保”最好的“兑付”,也是对公信力最有力的修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