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最近的一系列操作很有意思:先是宣布给骑手交五险一金,4月21日又发布公告,鼓励骑手在各平台自由接单,保障收入最大化,还要给骑手对象安排工作。
这家公司是在做慈善吗?请仔细想想,上述动作背后藏着更深的商业逻辑。
——
数据显示,全国外卖骑手超过1000万人,美团和饿了么占据主要市场。京东怎么跟竞对抢骑手?“自由接单”的承诺,就是为了吸引其中占大头的兼职骑手。
而京东承诺对骑手配偶提供工作,更是借家庭连带关系,进一步降低骑手流失率。
给骑手缴纳社保、鼓励兼职骑手自由接单、提供骑手“双职工”待遇,让京东在外卖市场构筑起一道护城河。
——
这其中,还有一个更隐秘的算盘:企业经营,不可避免会出错,但在中国市场,符合主流价值观(政策导向和民意认可)的企业,往往获得更长的试错周期与更宽容的舆论环境。
京东今年在外卖市场的几个大动作,都掐准了一个趋势——当代商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较量,升级为价值主张的较量。
但无论外衣如何华丽,决定企业生存的仍是内核效率。外卖市场的终局胜者,不会是福利最高的平台,而是单位配送成本最低、供需匹配最精准的平台。
社会价值与情感价值的意义,在于降低交易摩擦、加速规模扩张,它们终究服务于市场价值的终极目标。
因此,现在断言京东和美团、饿了么之间的胜负,为时尚早。
——
企业家永远在商言商,每个决策都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但抛开京东上述举措被冠以的高大上名词“社会价值”“市场价值”,更应被看重的,是它给了外卖小哥最缺的三样东西:职业尊严(五险一金)、选择自由(开放接单)和家庭保障(双职工安置)。
而外卖小哥频频成为新闻主角的当下,才让人惊觉:在日复一日的擦肩而过中,我们竟从未真正看清过这些城市摆渡人的面容。
外卖骑手在我们的城市图景中,总是面目模糊的存在。统一的制服,疾驰的身影,还有偶尔因抢时间引发的交通摩擦,构成了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全部想象。
他们像城市机器中的零件,默默运转却鲜少被真正注视。直到京东近期的一系列举措,突然让我们意识到:这些蓝色、黄色制服包裹着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
“为骑手家属安排工作”的承诺,轻轻掀开了制服的一角。原来那个总在小区门口递餐盒的小哥,可能有个待业的妻子。
“五险一金”四个字更是一面镜子,实则是在提醒我们:那些闯红灯的背影里,藏着没有安全感的慌张。
“超时免单”,首先是让消费者满意,但也是写给骑手的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种体谅,让骑手从“送餐工具”变回能被宽容对待的劳动者。
当然,上面的种种举措终究是商业行为。但正是这种“算得清账”的善意才更真实。
——
给外卖小哥更多的平视,也是为了看清我们自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外卖小哥,很多在写字楼上班的同龄人,总以为自己和他身处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在玻璃幕墙里敲键盘,一个在电动车上看导航;一个讨论KPI和OKR,一个计较超时和差评。
但撕掉这些标签,大家都是同一种人。
那个在会议室里不敢反驳领导的年轻职员,和因为一个差评低声下气道歉的骑手,有着同样的忐忑、焦虑。月底还完房贷的白领,与凑够孩子补习费的骑手,面对着相似的生活重量。当写字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最后离开的人锁门,嘴里抱怨着996的重压,他是否会想到,街头那些仍在奔波的骑手?
——
“职场牛马”的热词,无差别覆盖在每一个人身上,不要说你来自BAT,其实大家都困在TM相似的循环里:用时间换生存,拿健康赌明天。
也正是京东在外卖领域的搞事,意外地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事实。骑手开始有社保、能自由接单、家属得到工作机会,他们从“平台数据”变成了有银行流水、有家庭计划、有职业期待的普通人。
所谓白领与外卖小哥的差别,不过是传统认知编织的茧房,当我们真正看见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时,其实也是在重新发现被职场标签遮蔽的自己——同样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记住的平凡面孔。
——
聪明的企业,总是善于触碰商业最本质的命题:所有交易的本质,都是人与人的价值交换。真正伟大的商业模式,永远建立在对“人”的深刻洞察之上。
作为服务主体的企业员工,他们的尊严与创造力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被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则希望被理解、被尊重。
而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决定了商业关系的温度与深度,也最终定义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这才是外卖行业应有的模样,也许,下次你我接过外卖时,应该试着多看一秒,那张带着汗水的脸,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自己。同样被生活追赶,同样在寻找尊严,同样值得被叫出名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