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波士顿动力通知其Atlas X电驱项目某核心模块暂停测试。

官网没有细说,但供应商渠道泄出一句话:磁体申请没批下来。几个字,足够让业内人明白,这次卡壳不是设计问题,是稀土出了问题。而问题的源头,在中国。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2023年,美国商务部把芯片禁令甩向中国,连ASML都不得不收手。当时美国说:国家安全优先。没人说它破坏自由贸易,没人提报复性操作。

但当中国推出稀土出口许可制度——不是禁卖,只是需要写明用途、说明终端——美媒却开始密集批评:中国在武器化资源。

这就好像:你关了门叫防盗,我上了锁就是封路。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2024年底,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也被磁体问题卡住。马斯克亲自打电话申请稀土出口许可,商务部没说不同意,但要求他说明磁体嵌入了哪一块关节,用于什么用途,是不是再嵌套进可出口产品?这事他居然说不清。

而这恰好是制度的核心——你想要稀土,就得把用途讲明白。讲清楚了,不见得批,但至少有门。讲不清,那你自己转回去补表格。这制度不像美国那样简单粗暴:不准出口。它反而提供了一条你讲明白就能走的合规通道。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美国不喜欢听你设前提,它习惯自己当规则制定者。它告诉荷兰ASML不能卖EUV光刻机,你必须照办;它告诉韩国三星要把在华技术数据上交,否则撤资;它用芯片法案明确写着:拿我补贴,就不能扩产中国。这些没有人骂破坏自由贸易”,反倒被媒体吹成构建安全产业链。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2025年4月,法国世界报发文直言:当中国拥有资源,美国开始讲规则。这话翻译得更直接些就是——如果你说自由贸易,我才讲公平;但当你有稀土,我就改讲安全。

纽约时报更早就指出,美军F-35战机需要超过400公斤稀土磁体,包括镝和铽,如果没有中国的精炼体系,美方供应链完全不可持续。

而这些资源,超过90%的产地和精炼都在中国手里。可笑的是,美国既想继续采购,又不愿意接受审查条款,还不忘骂一句你们这是搞控制。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路透社5月报道称,中国正在试点稀土追踪机制,通过编码和成分标记,判断出口材料最终是否流向了军工系统。不是封锁,而是控制过程。

这项机制在与中东某国合作时首次实用化——用来审查某些名义上是民用的产品,是否真的不涉军工。这才是真正的博弈场:不是你能不能买,而是你敢不敢讲清楚。

相比之下,美国限制芯片,不问你是做AI图像还是做城市灯控。它不给解释窗口,也不给申诉流程。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我说了不准。

在这个规则下,中国从2024年开始尝试用出口许可制度打造一套流程型信任体系——既控制风险,也筛选真正愿意对话的人。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法国不理解,美国不接受,日本则在尝试适应。2025年3月,日本住友金属与中国稀土企业签订了一份长期配额+用途透明协议——他们认了这套规则,用实际合作换来了低干扰批次许可。这不是妥协,是信任在流程层面的新构建。

你不能既要别人的资源,又不让别人知道你在干什么。最吊诡的是,美国不是没有用过出口审查。

1980年代,战略资源出口管制法就写明:某些稀有金属必须指定终端用户,不能转出口,否则就算非法技术转移。那时候没人说这是干涉市场。因为那是美国定的规矩。

换成中国来定,就变成打击自由贸易。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美国不卖芯片叫规则,中国不卖稀土就成报复?这一幕终于翻过来了

你能接受苹果告诉你怎么用App,但你不能接受中国问你磁体装进了哪架无人机。你认得美国的安全法案,却看不起中国的流程申请表。这不是认知分歧,是姿态问题。

真正的问题不是谁有权不卖,而是谁有资格设限。而这个问题一旦改写,就会动摇过去几十年全球分工的默认剧本。

稀土不是武器,但是工具。不是因为它稀,而是因为它终于被用在了规则设定这件事上。过去的故事都是:技术掌握者写流程,资源提供者只能递货。今天,中国换了一个角色。

所以,美国才急。它不是怕买不到,而是不习惯别人让它填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