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想干木工,到开了一座木作博物馆;从用手艺糊口,到传承木作精神。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用双手雕刻时间,用技艺留住历史。
王文旺在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记者拍摄
王文旺,跟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其实做木匠并不是他最初的梦想。他想当兵,想上大学,可是人生际遇难料,迷茫之际他决定先跟着河北老家的长辈去北京学木工手艺。
王文旺: 18岁那一年思想也是挺浮躁的,想的也非常多。我一听又是干木匠活儿,不去了,但是再听他一说,干木匠活的地儿在北京天安门旁边,我一听这话,就算我不干木匠活,我上天安门看看毛主席纪念堂去,我也高兴啊!
想用手艺糊口,工厂得先试试工。老师傅让王文旺拆一张四方桌。他快速打量之后以为自己手拿把掐,结果竟无从下手,急得直冒汗。
王文旺:一看老师傅拿了一张画桌,就是一个桌面、四条腿,四个弯弯秤一连,其余的什么都没有。嘿我说,这行,这好,结果我连那四条腿都没拆下来,我这心里着急,直冒汗呀!后来跟老师傅求助,人家过来以后根本没用小锤,那个弯弯秤下边有个小销,人家手一拿,拿拳头“啪”一砸就下来了,那个榫卯是倒挂嘴的,啪啪地就都散了。
木作工具展区/记者拍摄
出了丑,王文旺浮躁的心也安静下来。做木工活儿,手工刨花是基础中的基础,得到一朵均匀平滑接近透明的小刨花,王文旺用了三个月。
王文旺:在这栽的跟头,在这还丢的人,我得在这站起来,就立志把这技术学好。前腿弓、后腿蹬,抱着两米多长的一根木头,在这一推,这小刨花“唰”就出来了,一般厚,中间不带断的。这三个月,我手上起了很多血泡,血泡破了再接着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木工,还得会做工具,做得了大锯、手锯、推刨、角尺,好木匠就能根据当下要做的活儿,现场个性化定制细节工具。
王文旺:一根钢丝它的齿是分三道的,要用比这钢丝更硬的刀把它剁出来那个丝。磨刀刃,最后要磨到它一点白刃都没有了,而且发一道寒光。
王文旺和他的木作作品/记者拍摄
两年多之后,王文旺已经从拆不了一张四方桌的小学徒,成长为古旧家具、文物修复业内小有名气的木工,甚至有顾客慕名而来。
王文旺:学徒的时候,斧子凿到手上的时候有的是,这是很疼的,你凿熟了那个声音就跟音乐一样,特别好听。有人上厂里来找人修活,指明就让我修。
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了太多精细美妙的建筑、家具,王文旺干活儿之余就满北京城地跑。眼睛看了还不够,没有绘画基础的他用笨功夫坐上大半天也要把器型、纹样画下来。
王文旺:逛颐和园、故宫、北海公园,我在看里边的古代建筑,它的风格、家具的做法。为什么越学越看,越舍不得走?好东西太多了,雕得太漂亮了。我觉得学不过来,这个龙跟活的一样,龙眼睛、爪子,得有那种凶狠劲儿,那种精气神!
北海团城的大佛龛高数米,他等比例缩小复刻成50厘米的木制小佛龛,这件作品在1991年就卖出了280元的高价,这让他信心倍增。
王文旺:我记得那天是雾天,出来一个老头,有60来岁,戴一顶小毡帽。问我这个多少钱,我哪知道多少钱呀,我就是拿来看看有没有人要,就是奔着这个目的来的。他说,我给你260块钱行不行?我一听更不敢说话了,260块钱?他说你怎么着,还嫌少啊?我再给你加20块钱行不行?我赶紧说行了,行了,好好好,够了,够了。280成交!那是1991年的下半年,平均工资才50多块钱,好家伙把我高兴坏了,好几天没睡着觉。
从工厂辞职后,王文旺承接一些古家具修复工作,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有一次王文旺被顾客爽了约,身上只有五块钱的他,旅店住不起,饭也吃不上。无处可去,又冷又饿,王文旺就这样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三环路上转了一夜。天亮了,他也累到下不来车。
王文旺:我那时候唯一的家当就是自行车了,带着我的工具箱。那时候北京还只有三环,没有四环,我就开始蹬自行车,它能够增加你的热量啊。我就坚定一个信念,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不断地给自己画大饼。
王文旺收藏的水车/记者拍摄
几年后,王文旺创办了自己的古家具修复公司。期间,他收学徒200多人,订单不断,也开始反哺家乡。机缘巧合下,一次家具收购的经历,让王文旺认识到木作文化的普及和木器保护任重道远,人不能只关注眼下的琐碎生计,更艰巨的使命在等待他去承担。
王文旺:我去山西收购家具的时候,一户人家竟然还准备用黄花梨香蕉腿的家具烧火呢,人们不知道它的文化价值。那黄花梨的炕桌,在土炕上放着,腿给截断了,当时看着是多心疼啊!你把历史给截走了,把时间给消失了。那如何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器物,保留更长的时间,如何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了解它?我想,那就做一个博物馆!
王文旺走在用心筹建了十年的木作博物馆/记者拍摄
十年,王文旺筹办木作博物馆用了十年。好在他是乐天派,好在他足够热爱。
王文旺:我也没想到用了十年。我当时跟我朋友说,我说要建一个博物馆,他说你最少需要三年。被困难吓倒,这不是我的性格。我就开始夜以继日做这事,筹建一个博物馆,展览的布局、文字的撰写,这些东西你都得研究透了。有时候都得通宵,一通宵觉得特兴奋。你做文字的研究,一看这个东西就在我库房哪放着呢,有时候晚上起来我就赶紧去找这个东西去,特别兴奋。一个器物形不成这个文化的历史,但如果要是十件、二十件,你把它连起来,历史它就串起来了。
2017年,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落户通州区台湖镇,正式开馆。
王文旺:我接到通知说你过来拿营业执照吧,当天我哭了。
研学学生在学习搭建木质拱桥/记者拍摄
博物馆里,一群孩子正在认识“木头”这位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用木头搭建没有桥墩却轻巧坚固的拱桥,见识力学的神奇,再动手制作一把小木头凳,有模有样。
来馆小学生正在制作木板凳/记者拍摄
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北京市通州区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等荣誉。王文旺研发的上百个劳动技能课程、木作体验课程也已经走进了校园和社区。
王文旺:我这个博物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社会教育,你要不断地去创新。你看我最近开发的这“二十四节气”主题,每一块木板是一个节气,用木头、木的刨花、锯末,再添上软陶等等,把这些节气里的风俗、吃的东西都做出来,这节气的相关知识你也掌握了。春节的时候我们还去社区教大家用木头做福字。
王文旺研发的“二十四节气”木作系列产品/记者拍摄
老师傅们常说,传承木作技艺辛苦枯燥,年轻人不爱学。可王文旺却不担心。
王文旺: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AI智能的时代,不要抵触。要想办法怎么运用高科技去赋能这些传统手工艺,不要抱怨,积极想办法。
王文旺今年55岁了,却依然像个充满“高能量”的小伙子。从“木工小王”到“大工匠”,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勇敢执着,便能无愧于心。
王文旺:失败总是有的,你不要说遇到困难,我就不行了,走不动了,不干了,就干别的去了。没有过不去的困难,到80岁我还能干动的话,我还接着干,绝对不退缩,做一个有用的人。
记者|编辑:李天一
主编:朱来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