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环球网、环球时报消息,5月7日凌晨4时30分,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库雷希在国家电视台直播中表示:“面对印度的突袭,巴基斯坦已击落5架印度空军战机和1架无人机,俘虏多名印度军人。”

印度不宣而战,突然发起代号“辛杜尔”的军事行动。印度国防部凌晨发布的新闻公报证实,其武装部队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了24轮袭击,目标包括所谓的“恐怖分子训练营”。但巴方公布的现场画面显示,遭袭的不仅有军事设施,还有苏布汉清真寺和戈德利镇的居民区,8名平民在袭击中丧生,其中包括一名6岁儿童。

中方斡旋努力被莫迪拒绝?学者解读

这场激烈交火突袭的背后,是南亚次大陆持续78年的领土争端。1947年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因宗教构成复杂(穆斯林占比77%,印度教占比20%)成为悬而未决的“火药桶”。1972年《西姆拉协议》划定的实际控制线,并未真正解决主权争议,反而让该地区成为全球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随着莫迪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更是加剧了地区矛盾。2019年,印度单方面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地位,引发巴方强烈反弹。随后,印度加速向该地区移民8.5万印度教徒,试图改变人口结构。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克什米尔抵抗阵线”等地区武装组织活跃起来,4月22日的帕哈尔加姆镇恐袭事件正是该组织对印度当局移民政策的暴力回应。

中方斡旋努力被莫迪拒绝?学者解读

莫迪

在经济层面,印度4月23日暂停《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切断巴方农业命脉;巴方则以关闭领空、驱逐外交官作为反制。两国贸易额从2024年的32亿美元暴跌至近乎零,超过2000名滞留边境的旅客被迫徒步返回,边境口岸的混乱场景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球。

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迅速反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5月5日紧急呼吁双方克制,称局势已达“多年来最高点”。但莫迪政府显然无意妥协——就在古特雷斯发声的同一天,印度外交部宣布禁止进口所有巴基斯坦商品,并屏蔽巴方演员、运动员的社交媒体账号。

中方斡旋努力被莫迪拒绝?学者解读

印巴两国

美国的态度则是充满矛盾。美国务卿鲁比奥4月30日分别致电印巴高层,对印度称“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对巴方则要求“维护地区稳定”。这种双重标准被巴方批评为拱火。特朗普在印巴爆发冲突后,在5月7日公开表态称“印度袭击巴基斯坦是个遗憾,但我们知道这迟早会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斡旋努力遭到印度的冷遇。4月29日,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呼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但印度对此置若罔闻。

另外此次冲突中,印度不仅拒绝中方缓和地区紧张局势的建议,更在袭击行动发生后,向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俄罗斯通报了“辛杜尔行动”的细节,试图争取支持。唯独漏了对地区局势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中方。

中方斡旋努力被莫迪拒绝?学者解读

莫迪的强硬姿态,与其国内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印度人民党自2014年执政以来,通过“印度教”凝聚民意,将克什米尔问题塑造为“民族尊严”议题。这种民粹主义策略在短期内奏效,但长期就需要有情绪发泄口,否则只会反噬自身。我们看到在突袭行动爆发后,印度国内社交媒体掀起了“支持莫迪”的热潮,反对党国大党被迫搁置对莫迪经济政策的批评。但分析人士指出,这种“以战转移矛盾”的做法,可能让印度陷入长期安全困境。巴基斯坦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其军方暗示可能使用核武器,而“克什米尔抵抗阵线”也在谋划新的报复行动,新一轮恐袭阴影笼罩印度。

如今,当新德里与伊斯兰堡的战机进行空战,国际社会的目光聚焦于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方的“克制对话”建议虽被莫迪拒绝,但仍是避免局势失控的有效出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