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与李宗仁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关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性。
在1920年代中后期,蒋介石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二李宗仁则是北伐名将、新桂系“一号人物”,雄踞广西一隅。
正因如此,当时面对各方力量难以驾驭的蒋介石,曾经为了笼络人心,拉拢桂系力量,主动“示好”,向李宗仁抛出橄榄枝,与他交换兰谱、结拜兄弟。
不过随着时局而变化,这段“手足之情”在长达20多年的共事岁月中,其隐藏的利害关系、派系斗争逐渐显露出来,两人之间的矛盾愈加突显,直至最终分道扬...
当然,老蒋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还动过要杀掉李宗仁的念头。

那是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大获全胜,东北解放军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东北国民党军47万余人后,
尤其蒋介石闻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陈布雷自杀身亡时,更是义愤填膺。然而,虽说烦心事接踵而至,可最让蒋头疼的还是李宗仁桂系势力的日益强大,于是经过再三思忖,他决定要铲除这个与自己有20多年金兰之交的兄弟!
然而,随着时局更加危急,迫于内外压力,蒋反复横跳考虑后,最终暂时停止了暗杀,自己退居老家奉化,让李宗仁当了代总统。
可以说在国民党内部,两人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在抗战爆发后,他们又共同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抵抗外来侵略作出了努力,也是有着客观评价的。
总而言之,李宗仁这个人颇为复杂,既反蒋、抗日,也反共。并且“凡事不为天下先”。

可是令老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似“无为”的李宗仁竟然跑出来竞选副总统。甚至就连李宗仁手下的大将白崇禧都感到惊讶。
原来,就在1948年期间,蒋介石因为连吃败仗、目怵心惊,民怨高涨之际,导致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威信随之不断下降,并且美国政府对他的信任度也在下降。
不得已情况下,李宗仁显出“高风亮节”姿态,要按照《中华民国宪法》选举总统、副总统。
由此可见,他虽然骨子里嗜权如命,表面上却是谦谦君子。
当然,在国民大会上,老蒋在做了一番假意推辞后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做总统,谁做总统”,
一锤定音,他成了总统候选人,并且由担任立法院院长的张居正陪选。

后来,选举结果出来了,蒋介石的得票数差不多是居正的十倍。这样,他也就理所当然的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集总统、总裁于一身。
那么总统有了,副总统的候选人是谁呢?其实本来蒋介石原本内定孙科,哪知事出意外,忽地杀出一匹“黑马”角逐副总统,此人便是李宗仁。这是因为背后他有美国的支持。
有了美国的支持,李宗仁也就“当仁不让”了!他出马竞选副总统,自然使蒋介石心中不快,他曾说这“好比一把刀指着胸膛那样难过”。
可想而知,蒋介石心中那个堵啊,简直好比一把刀指着胸膛那样难过。
最终结果,李宗仁在南京宣誓了就任中华民国副总统。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这个副总统并没有那么自由,李宗仁南京官邸被军统24小时监视,连访客名单均需上报。
如此看来,李宗仁与蒋介石的关系确实复杂微妙,并不是像一刀切那样被定位成好或者坏。
那么,自然而然,李宗仁作为同样的重量级人物,尤其又与老蒋长期共事,势必会通过政治博弈的观察,对蒋介石的评价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力。
据悉,他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曾经客观指出蒋介石在领导抗战中的贡献,同时也犀利剖析了其统治中的局限性:
比如,李宗仁说老蒋用人唯亲,说他偏爱黄埔系和浙江同乡,导致军事指挥体系出现派系矛盾 ,这一点毋庸置疑,事实也是如此。
为此,李宗仁曾经讽刺道:“中央军是蒋的家兵,其他部队只是雇来的打手。”

再就是在李宗仁眼里,老蒋刚愎多疑,许多重大决策经常独断专行,并且喜欢越级指挥,导致军事混乱,以及将领无所适从。
比如1948年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期间,蒋介石空投手令强令杜聿明放弃原定撤退计划,转向救援黄维兵团,结果30万大军被围歼于陈官庄。
为此,杜聿明晚年坦言:“蒋介石的干预是全军覆没的主因。
还有,李宗仁也认为老“事前犹豫不决,事后诿过于人”。
比如1949年蒋下野前,老蒋承诺李宗仁“五年内不干预政治”,但退居溪口后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遥控军政,导致李宗仁的和平谈判彻底失败。
最后一个大家会忽略,但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李宗仁认为,老蒋重军轻政,过度依赖特务统治,忽视民生建设,从而最终失去民心 。

为此,李宗仁总结老蒋的统治是“人治高于法治”的典型,最终导致国民党“失尽民心而不知”。
而这一点,却恰恰反衬出中国共产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理念的真理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李宗仁对蒋介石的评价,张学良将军于晚年口述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百分之百的蒋”。
可以说张学良如此感叹,恰印证了李宗仁观察的准确性。而他的评价又为何被张学良认同?
要知道,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老蒋囚禁半世纪,可以说对他的“用人权术”有切肤之痛。
据悉,张学良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中直言:“李德邻(李宗仁)看透了蒋的本质——信权术不信制度,信嫡系不信公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