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海报
电视剧《北上》由赵冬苓编剧、姚晓峰执导,该剧改编自徐则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故事背景,聚焦2000年至2014年间六位“90后”青年的成长、创业与情感纠葛,通过他们从运河家乡“花街”到北京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传统船运业衰落与新兴物流业崛起的时代变迁。剧中既有勇往直前的青春群像,也有坚守运河的父辈故事,同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城乡关系等社会议题,以小见大折射中国现代化进程。
运河故事中的时代母题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电视剧《北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运河岸边人们的生活画卷,不仅表现了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也展现了运河经济体消逝与重构的过程。剧中的运河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理坐标,更是贯穿全剧的文化母题。
编剧非常巧妙地将原著中贯穿百多年、勾连四代人的跨世纪叙事,汇聚在21世纪初始,以运河从繁荣到没落到重焕生机的过程为背景,用青春化视角讲述了三代运河人十多年间的生活历程,将原著散点式的家族史转化为紧凑的成长故事。
千百年来,运河沿岸的码头、商埠形成了独特的运河经济体,养育了无数运河儿女。运河繁荣时,花街小院的六家人在船老大谢天成的带领下入股船运,收益颇丰。然而,在新经济模式的冲击下,传统的运河经济逐渐式微,运河人不得不转型求存。花街小院的六家人卖了船,各求生路,老一辈为了生计奔波,少一代为了梦想奋斗。尽管如此,小院里的六家三代人,一直守望相助,不离不弃。随着时代的进步,以谢望和、夏凤华为代表的年轻人北上创业,尝试新的经济形态;同时,年轻一代也开始了对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陈睿、马思艺、邵星池等人的追索与传承让古老的运河焕发生机,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电视剧通过小人物在时代车轮中的命运流转,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相交融,体现了运河包容坚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契合了勇往直前、追逐梦想的时代主题。
运河岸边的女性力量
《北上》通过多维度的人物群像刻画,生动地勾勒了一幅运河文化传承与精神接续的长卷。花街小院的六户人家,不仅是运河变迁的见证者,更是运河精神接续的载体。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尤为动人。
三代女性中的最年长的马奶奶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不仅是花街小院的拥有者,也是运河故事的讲述者和运河精神的传递者。她独身一人,年老体弱,却抚养了已经改嫁的儿媳送回来的亲孙女马思艺,还接纳了马思艺同母异父的弟弟。她从不指责任何人,也不依赖任何人。马奶奶就像是运河边上坚实的码头,是漂泊的游子最怀念的港湾。
小院的中坚力量,不仅是在外面打拼的男人,还有花街的婆姨们。她们既要照顾孩子和家庭,也要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罗之梅不甘心自己的名字从此变成了“海阔妈”,为实现个人价值,她第一个离开小院去追寻梦想,让自己的身份从带有家庭属性的妻子和母亲恢复为独立的个体;从不躺平的梁海泓,在运河兴盛时坚持经营自己的早餐生意,在船业衰退、谢天成萎靡不振之际,第一个站出来迎接挑战。她剪短头发,考取驾照,开大货车跑起陆运。无论是离开还是坚守,运河边的女人们绝不依附于丈夫,不在乎世俗偏见,勇敢地面对时代的浪潮,展现出当代女性的强大与坚韧。这些女性角色虽然是剧中的配角,却充分展现出女性在时代大潮中的主角立场。
作为新一代的代表,夏凤华和马思艺分别代表了“90后”年轻人的“追”与“寻”。这一代人出生在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时期,成长于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他们个性张扬,自由乐观,勇于尝试;同时,他们与上一代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时代的断层让走出去的年轻人难以转回身去实现文化的接续。剧中,夏凤华追随谢望和北上创业,也追星,她的“追”是对个人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探索;而马思艺放弃大学出走寻根,她的“寻”则体现在对历史的追溯和文化的寻根。在旅程中,马思艺从对家乡的陌生与疏离,转变为对运河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她看到了运河边老一辈人的坚守,也体会到了祖辈对运河的深情。马思艺的寻根之旅正是“90后”对那些消逝的时代的回望,也是血脉中文化基因的复苏。通过“寻”,“90后”的年轻人开启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与思考。他们用年轻人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运河,用自己的方式为运河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无论是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探索文化根源,“90后”一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认识到文化传承是跨越代际的共同责任。
怀旧书写激活观众的集体记忆
《北上》的故事从21世纪之初开篇,以怀旧的光影对那个年代的生活细节进行了精心还原,小巷里的石板路、老式自行车、诺基亚手机、周杰伦的歌声等,充满时代肌理的细节成功唤起了“80后”“90后”观众的集体记忆,也让观众在回忆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暖与坚韧。
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场景复原,剧中以花街小院为切口,细腻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邻里关系和家庭情感。花街小院不仅是剧中人物的生活空间,更是情感交流与邻里互助的重要场景。童年的马思艺初来小院,充满不安与抗拒,小院的老老少少热情地接纳她,婆姨们给她做吃的,小伙伴们带她游泳玩耍、给她买新书包,让马思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当马奶奶生病时,邻居们带马奶奶去医院,精心演练抢救细节;还有亭子里的小饭桌,邻居们隔三差五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也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邻里间的紧密关系和守望相助的温情,在怀旧与现实的交织中与观众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北上》也通过场景设置,巧妙地将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剧中,充分地展现运河文化。如运河岸边充满烟火气的早点摊,运河人家精致讲究的淮扬菜,马奶奶唱的昆曲,周爷爷讲的评话,以及长鱼面、竹雕等,让观众在欣赏剧集的同时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者王乙涵,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