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清津造船厂的驱逐舰侧翻事故持续发酵,这场让朝鲜领导人震怒的事件,正在引发朝鲜军工业的深度震荡。

环球网消息,朝鲜军工部副部长李亨先被司法机关拘留,是目前被查的最高级别官员。

事故发生后72小时内,清津造船厂厂长洪吉浩率先被审查,紧接着总工程师姜正哲、船体车间主任韩京学等三名高管接连落马。

从处理方式看,朝鲜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追责路径。先处理直接责任方清津造船厂的管理层,再追究上级监管部门责任。这种递进式处理既确保调查证据链完整,也避免打击面过广影响军工体系运转。

被拘的洪吉浩厂长及其团队代表执行层,而李亨先副部长则属于决策监督层,他的落马意味着问责已触及军工部的核心领导圈。

这种雷霆手段背后,是朝鲜领导人在现场定调的"不可接受的严重犯罪行为"。

然而政治高压无法替代技术现实。尽管朝鲜官方宣称"舰体无破损,15天内可修复",但根据卫星图像显示,侧翻的驱逐舰仍原封不动躺在船台,仅周围增加了20余个浮筒和两艘疑似起重驳船的小型船只。

朝鲜侧翻驱逐舰能打捞修复好吗

朝方目前首要任务是通过抽排浸水隔舱的海水,让舰体恢复浮力以便分离船艏受损部分。但问题在于,朝鲜缺乏千吨级以上的重型起重设备,难以像中国大连造船厂处理类似事故时那样实施整体吊装,只能依赖原始的人力绞盘配合浮筒进行作业。

从卫星图来看,朝鲜试图通过气球提供浮力辅助扶正,但现场气球体积远小于理论需求。正常来说,5000吨级舰体扶正需约400个直径30-50米的大型氦气球,且需精密协调浮力与压力平衡。

而朝鲜目前部署的气球规模明显不足,舰尾仅见两艘小型起重驳船,难以支撑关键操作。类似技术虽被印度用于打捞水下18米的飞机残骸,但驱逐舰吨位更大、重心复杂,气球法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更棘手的是时间压力。该舰很可能采用"下水即作战"的极端模式,相控阵雷达、火控计算机等精密电子设备早在舾装前就已安装。如今这些装备在海水中浸泡超过140小时,即便未来能够打捞成功,其性能也将大打折扣。

朝鲜侧翻驱逐舰能打捞修复好吗

即便假设朝方奇迹般地完成了舰体扶正,后续维修仍是噩梦级挑战。据悉,该舰右舷出现的V型凹陷极可能导致龙骨变形,这种损伤需要专业干船坞才能修复。

更棘手的是全舰电路系统,朝鲜自产的电缆绝缘材料在盐分侵蚀下,可能已经产生肉眼不可见的"晶枝效应",这种潜伏的短路风险就像定时炸弹。

其实,朝鲜此次事故根源在于沿用老式滑道下水而非现代船坞注水工艺。对于5000吨级舰体,滑道摩擦系数失控风险极高,而朝方显然未配备应急缓冲系统。

朝鲜急于在军工领域实现"大跨越",可能忽略了配套基建迭代。若舰体在后续打捞中二次损伤,即便修复也难保远洋作战能力。

朝鲜原计划“3天扶正,10天修复”,如今6天过去,连第一步都未完成,若朝鲜继续依赖现有手段,修复期限恐难兑现。

所以,相比朝鲜的“土法打捞”,中国技术显然是更优解。中国打捞团队曾成功起浮6824吨的韩国“世越号”,从定位到扶正仅用60天,且全程未借助气球这类非常规手段。

朝鲜侧翻驱逐舰能打捞修复好吗

理论上,中国专业团队携带装备抵达清津后,24小时内即可完成扶正排水。目前朝鲜舰体未现结构性损伤,若有中国技术支持,完全可能抢在6月政治节点前修复。

其实,第6天仍未扶正,意味着朝鲜已错过最佳抢救期。接下来48小时将决定这艘驱逐舰的命运:若继续依赖气球法,可能因操作风险导致二次倾覆;若转向中国求助,虽能快速解决技术问题,就看朝方是否能作出这一决定了。

这次事故对朝鲜来说就是一记警钟。军事现代化不能靠“大跃进”,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科学管理,即便最常规的舰艇下水也可能酿成灾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