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养老” 与 “年轻安居” 两个看似不相交的话题产生交集,一种名为 “跨代共居” 的新型居住模式正悄然走进公众视野。2025 年 9 月底,浙江乐清 27 岁女生小蒋与奶奶同住养老院的经历,在社交平台引发数百万次浏览,1500 元包含早晚餐的月租标准更成为网友热议焦点。这场打破传统认知的居住选择,不仅展现了养老机构运营创新的可能性,更经法律层面证实其合法性,为当下社会面临的养老照料与年轻人安居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客观还原这一事件的发展脉络,既能让大众深入了解 “跨代共居” 模式的实际运作,也能为类似创新探索提供参考样本。
一、事件缘起:一通电话促成的特殊同住
2025 年 9 月底的浙江乐清,秋意渐浓,傍晚的风带着些许凉意。27 岁的小蒋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写字楼时,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奶奶的号码。她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奶奶带着笑意的声音,说自己当天刚搬进城区新开的颐心养老院,房间比家里宽敞,餐食也合胃口,还能和其他老人一起聊天解闷。聊着聊着,奶奶突然话锋一转:“我看了下,你上班的地方离这儿就两站路,要不要也搬来住?”
这句话让小蒋心头一动。在此之前,她正为照顾奶奶的事发愁 —— 奶奶虽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但独自住在老房子里,总让她放心不下。为了方便照料,小蒋在养老院附近找了半个月出租房,要么月租超过 3000 元超出预算,要么环境嘈杂不适合休息,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住处。奶奶的提议,恰好解决了她的两难困境。挂掉电话后,小蒋立刻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跟着奶奶去养老院实地看看。
次日清晨,小蒋陪着奶奶来到颐心养老院。这家养老院刚开业不久,外观设计简洁雅致,灰砖外墙搭配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显得明亮又温暖。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正值花期,淡黄色的花瓣落在草坪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走进大厅,接待台后的墙上挂着清晰的楼层分布图,标注出活动室、医务室、餐厅、康复区等功能区域,六层楼高的建筑里,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接待她们的是养老院院长赵乐萍,一位四十多岁、说话温和的女士。得知小蒋的想法后,赵乐萍笑着说:“刚好三楼有间空置的单间,就在你奶奶房间隔壁,这样你照顾老人也方便。” 随后,赵乐萍带着两人来到三楼的房间。这间单间约 15 平方米,墙面贴着米色墙纸,搭配浅棕色的原木家具,显得温馨又舒适。窗边摆放着一张宽度约 80 厘米的书桌,桌面平整干净,旁边的衣柜里预留了足够的挂衣空间和抽屉,方便存放衣物。
小蒋当场就定下了这间房。她了解到,奶奶的房间格局与她的相似,每月费用 2600 元;而自己因为是老人亲属,加上养老院刚开业空房较多,院方给出了 1500 元的优惠月租,这个价格还包含每天的早餐和晚餐。9 月 25 日,小蒋拎着一个装着换洗衣物和日常用品的行李箱,正式搬进了颐心养老院,成为这里年龄最小的住户。
10 月 4 日,小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第一条关于养老院生活的分享,配文是 “和奶奶住养老院也太爽了”,附带的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早餐桌 —— 白粥盛在青花瓷碗里,旁边摆着一个水煮蛋和两个肉包,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另一张是她的书桌,上面放着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桌面收拾得一尘不染。这条帖子很快引发关注,评论区里满是 “这个价格也太香了”“居然还能这样住,想法绝了” 的留言,短短一天时间,阅读量就突破了 200 万人次。
二、养老院日常:规律作息与两代人的适配
10 月 6 日,面对网友的好奇与疑问,小蒋又发布了一条长帖,详细分享了自己在养老院的生活日常,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她对新生活的适应与满意。
每天早上 7 点左右,小蒋会被走廊里传来的轻柔脚步声唤醒 —— 那是其他老人早起散步或去餐厅吃早餐的声音,音量不大,却能自然地将她从睡梦中唤醒。她起床后简单洗漱,换上日常服装,就会去奶奶的房间,陪着奶奶一起到一楼餐厅吃早餐。早餐的种类不算丰富但营养均衡,通常是杂粮粥、包子或馒头,搭配一份凉拌小菜,偶尔还会有豆浆和茶叶蛋。食材都很新鲜,口味偏清淡,很适合老人和注重健康饮食的年轻人。
吃完早餐,小蒋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公司上班,这段路程既不会浪费太多时间,也能当作清晨的散步。而奶奶则会和其他老人一起,在院子里沿着步道散步,或是去活动室打麻将、下象棋。中午小蒋在单位食堂就餐,奶奶则在养老院吃午餐,午餐是四菜一汤的标准,菜品会根据季节调整,比如秋季会多安排南瓜、红薯等应季食材,当天的菜单会提前写在餐厅门口的黑板上,用白色粉笔书写,字迹清晰易读。
晚上下班后,小蒋会先去奶奶的房间坐一会儿,陪老人聊聊当天发生的事 —— 比如奶奶白天和谁一起玩了,午餐吃了什么好吃的,或是养老院里有什么新鲜事。等奶奶休息后,她再回到自己的房间,处理当天没完成的工作,或是看看书放松一下。
养老院的营养餐让小蒋省去了做饭的麻烦。她在帖子里晒过一次晚餐照片:一盘清蒸鱼,鱼肉鲜嫩没有腥味;一份清炒时蔬,翠绿的蔬菜看着就有食欲;还有一碗豆腐汤,汤色清亮,上面撒着少许葱花。虽然菜品都少油少盐,但调味恰到好处,吃起来很入味。有一次小蒋感冒了,喉咙不舒服,厨房师傅知道后,特意给她熬了一碗姜茶,还加了少许红糖,温热的姜茶喝下去,喉咙的不适感缓解了不少,这份细致让她格外暖心。
规律的作息是养老院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每天晚上 8 点,养老院的大门会准时关闭,保安室的灯光会亮起,晚归的人需要打电话联系保安才能开门。小蒋偶尔会因为加班晚归,每次按门铃前都会先看看时间,按下门铃后也会尽量放轻脚步,生怕打扰到已经休息的老人。“对习惯熬夜的年轻人来说,晚上 8 点关门确实有点约束,” 她在帖子里写道,“但一想到能随时照顾奶奶,不用再担心她一个人在家,这点不方便根本不算什么。”
10 月 9 日,记者联系上颐心养老院的赵乐萍院长,对方证实了小蒋入住的情况。在赵乐萍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本厚厚的入住登记本,封面是红色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她翻开登记本,翻到最新一页说:“我们养老院总共规划了 130 多张床位,目前只住了 20 多位老人,空房确实比较多。” 她透露,最初给小蒋 1500 元的月租,只是针对老人亲属的特殊优惠,没想到小蒋的帖子走红后,每天都有十几个年轻人打电话咨询入住事宜,于是院方决定,将年轻人的月租金统一定为 1500 元,水电费自理,根据之前的住户反馈,每月水电费大概在 200 元左右。
为了平衡年轻人与老人的生活需求,避免作息差异带来的干扰,院方特意将六层楼中的一层全部开放给年轻人居住。这层楼的房间配置与其他楼层完全一致,但位置距离老人集中活动的活动室、餐厅等区域稍远,既能减少年轻人活动对老人的影响,又能保证年轻人随时能去看望和照料亲属。赵乐萍强调,在接纳年轻人入住时,院方会优先选择工作稳定、性格安静的申请者,“还会要求他们愿意偶尔参与养老院的服务活动,比如帮老人教用智能手机、陪老人聊聊天之类的,这样才能形成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整个养老院的氛围更融洽。”
三、模式背后:空房利用与养老创新的探索
颐心养老院接纳年轻人入住的尝试,并非孤立的个案。事实上,在广东佛山、江苏苏州等地,已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探索类似的 “跨代共居” 模式,只是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有的养老机构要求年轻人通过提供志愿服务来抵扣部分租金,比如每周固定时间陪老人活动、协助工作人员开展日常照料等;有的则在空间设计上做了更细致的分区,将年轻人居住区域与老人居住区域进行合理分隔,同时设置共享空间促进互动。而颐心养老院的创新切入点,更侧重于解决 “亲属照料不便” 与 “养老院空房闲置” 的双重问题。
赵乐萍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作为首次开办养老院的团队,他们从筹备阶段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传统养老机构给人的 “沉寂、冷清” 印象。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很多老人入住养老院后,虽然生活照料得到了保障,但因为缺乏亲情陪伴和新鲜活力,常常会坐在房间窗边发呆,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小蒋的入住给养老院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 她不仅会教奶奶用智能手机看短视频、视频通话,还会主动帮隔壁房间的张爷爷调试电视节目,教李奶奶用手机拍照。原本安静的楼层,因为有了年轻人的身影和声音,渐渐变得有了生气。
“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事。” 赵乐萍指着办公室窗外的一块空地说,那里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小花园,种植一些易养护的花卉和绿植,以后打算让入住的年轻人和老人一起参与花园的打理,“年轻人可以教老人怎么养花,老人可以给年轻人讲讲过去的故事,这样既能让大家有事可做,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她还透露,目前已有两位准备考研的女孩交了定金,她们看中了养老院安静的环境,适合专心备考,同时也愿意在学习之余,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读报纸、整理房间等。
这种 “跨代共居” 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养老机构的闲置资源。类似的案例在其他地区也有出现,比如湖北黄陂区的一家农村福利院,通过整合闲置床位资源,向有需求的人群开放部分床位,不仅满足了当地特困老人的养老需求,还通过合理收费实现了年营收 300 余万元,有效减少了财政补贴的负担。颐心养老院的做法与之类似,通过接纳年轻人入住,既提高了床位的使用率,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能通过租金收入改善养老院的服务设施 —— 比如更新活动室的桌椅、增加医务室的医疗设备等,形成 “入住率提升 — 收入增加 — 服务改善 — 吸引力增强” 的良性循环。
网友对这种新模式的看法虽有差异,但总体上普遍认可。在小蒋的社交平台评论区里,有人留言说 “这才是接地气的养老方案,既解决了年轻人的住房问题,又能照顾老人,太实用了”;也有人表达担忧,“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老人差异大,会不会打扰到老人休息?”“养老院会不会因为接纳年轻人,忽略了对老人的照料?” 但更多网友认为,这种模式在解决年轻人照顾老人难题的同时,也给养老院注入了新鲜活力,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值得在更多地方推广尝试。
四、法律界定:自愿原则下的合规性背书
针对颐心养老院接纳年轻人入住是否合法合规的疑问,头条号作者 “梅姐说法”—— 一位拥有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的律师,专门针对此事给出了专业的法律解读,明确指出这种 “跨代共居” 模式完全合法合规,为公众的争议画上了句号。
律师分析认为,小蒋与颐心养老院达成入住协议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民事合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虽然从传统认知来看,养老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但法律并未禁止养老机构向年轻人提供住宿服务。只要养老机构与入住者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这种入住行为就受到法律保护。小蒋与院方达成的 1500 元月租包含早晚餐的协议,正是双方自愿协商的结果,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自愿原则。
对于养老院开放特定楼层接纳年轻人的做法,律师认为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立法精神。该法第十三条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传统养老机构往往因为缺乏亲情氛围和活力,导致很多老人入住后感到孤独,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年轻人的入住,不仅能为老年亲属提供及时的照料和陪伴,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其带来的新鲜观念和活力,还能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改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种 “陪伴型入住” 模式,恰恰契合了法律所提倡的 “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的养老理念,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从养老机构的运营角度来看,院方开放楼层接纳年轻人的做法,也是合法行使经营权的体现。养老机构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在保障对老年人核心服务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有权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合理利用闲置资源开展经营活动。开放一层楼给年轻人居住,既解决了空房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又能通过合理收取租金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养老院的服务能力和设施水平,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种在法律框架内的创新探索,不仅不应当被质疑,反而值得鼓励和引导。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