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海南文昌。空气像一面潮湿的布,紧紧包裹着发射场。

“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在熟悉的倒计时声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枚静静伫立的火箭上——高达50多米、外形流畅饱满的长五乙火箭。

“大火箭”的传承挑战与未来

新的年轻人走进“长五”

聊起队伍里的骨干,长五乙火箭总指挥王珏总能想起他们刚加入队伍的时候:“你看黄兵,从01指挥岗成长起来的,现在是我们长五火箭的总师,还有副总师冯韶伟,当年都是很稚嫩的小伙子,现在都成了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

黄兵的职业轨迹与长五系列运载火箭的坎坷历程紧密相连。2017年,长五遥二火箭任务中,他是01指挥。在那次失利后的908天里,每一次复盘、每一次改进都刻骨铭心。

热情、爱笑是黄兵给人的第一印象。只要开口说话,他脸上总是带着笑的,但回忆起那次失利,他的笑容收了起来。“800多天后,再次踏上这里。”他至今记得自己在朋友圈写下的这句话。在复飞之战,长五火箭重新回到太空;随后的天问一号、嫦娥五号,他同样站在01指挥席。

“想把长五火箭逐步改成我们心目中最理想、最完美的那种样子。”5年前,在长五火箭发射嫦娥五号任务中,黄兵接受采访时说道。如今,队伍的初心不变:“我们当初做过什么承诺,肯定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把长五系列火箭一步步做到心中最理想的样子。”

对于新加入队伍的年轻人,黄兵口中带着同样惜才、爱才的欣赏。“我觉得他们比我们强,我们刚来时‘两眼一抹黑’,很多都要现学,现在的年轻人目标明确,在学校就是冲着航天来的,准备充分,合拍后进步很快。”

这些年轻人来自清华、北航、哈工大等高校。黄兵喜欢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求学时的故事——很多人就是因为听说了长五火箭,知道了老一辈的名字,才立志报考航天院校。

生在千禧年前后,长在中国航天飞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带着对航天的向往走进长五火箭,就像走进了心中的航天圣殿。

35天,余量更少的日程表

今年夏天的文昌分外热闹。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长七、长八甲、长十二和长五乙火箭……多型火箭密集腾空,高密度发射已成常态。

作为总装现场的指挥,骆鑫生对此深有体会。进场至今,他“一个萝卜几个坑”,参与了长七、长五乙火箭的发射,后面还有其他任务。他回忆:“前几年我在发射场,最长待过190多天,今年任务更多,快成常驻了。”

骆鑫生说,这几次任务,他都带着新人,并告诉他们“放手干,责任我担”,把新人推到一线指挥岗位实战历练。“看会了和干会是两码事,”他强调,“只有真上手,才能快速成长,我们的队伍才能延续下去。”

倒回到前几年,长五乙火箭从船进港到点火发射,需要完整的60天周期。60天、50天,43天……到现在,变成了35天。

“大火箭”的传承挑战与未来

“现在发射场工作时间余量极其紧张,出问题必须争分夺秒完成处置。”对于这种转变,30岁的长五系列火箭01指挥朱海洋有着切身体会。

在第四次总检查结束断电时,一个地面电源箱突然“罢工”。这时,距离第二天的火箭转场评审只有一个晚上。

现场立刻启动应急流程:产品紧急搭乘航班飞往北京,后方团队连夜排查故障;前后方召开视频会,确认问题归零,并汇报情况,确保评审如期进行。

“尽管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已成功执行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等重大任务,但相较高频型号,它仍属于‘小子样’产品。”长五乙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同时,长五系列火箭承担的往往是高价值载荷,这决定了团队对待每一次发射,都是顶着巨大压力的全新挑战。”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敬畏,让他们在余量极少的日程表下,把“如履薄冰”一步步踩成“踏雪留痕”。把“快”与“稳”统一起来,这就是长五系列火箭团队给出的答案。

一群人共同的“长征”

1986年,“863计划”的蓝图铺开,大型运载火箭技术被列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近40年后,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矗立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从一张白纸到今天,长五系列运载火箭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心血,是我们国家运载火箭跨代发展的标志。”王珏说。

在长五火箭之前,我国的火箭都是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之上进行研制的。全新的低温动力系统、超大结构、全新的测发模式……长五火箭的研制直接牵引了我国第三代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突破,也正在推动着第四代运载火箭的跨越。

技术之外,长五系列火箭队伍像“黄埔军校”一样,为新一代运载火箭输送着人才。“长征九号、长征十号这些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关键领军人物,很多都源自长五队伍。”王珏的话里不无自豪。

作为国内现役唯一能发射5米直径大型载荷的“大火箭”,长五系列火箭是探月、探火、空间站在轨建造征程上无可替代的主力之一。而当前,长五系列火箭团队已着手研制6.4米直径整流罩的新构型,满足一次发射更多、更大载荷的需求。

“未来的火箭,要像一个真正皮糙肉厚的运输工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朱海洋道出了新一代航天人的期许。

如今,团队正在谨慎地为这份“皮实可靠”持续努力。“长五系列火箭的复杂性从牵引三型新发动机的研制之初就注定了。”副总师冯韶伟介绍,“这种复杂性带来了一个显著特点,每次改动都需要特别谨慎,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改动都要跨系统验证,确保火箭的固有可靠性。”

“大火箭”的传承挑战与未来

“3、2、1——点火!”轰鸣声中,长五乙火箭拖着炽热的尾焰,缓缓飞向天空。一发火箭的故事,一群人共同的长征。长五系列火箭的轨迹,正延伸向更高更远的天空,也延续在一代代航天人的肩头。

文/记者 王小月

图/都鑫鑫 刘家益

编辑/王欣婷

审核/李淑姮

监制/黄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大火箭”的传承挑战与未来

中国航天报向上滑动看下一个中国航天报赞分享推荐 写留言 ,选择留言身份

原标题:《“大火箭”的传承、挑战与未来》

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航天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