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美国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   确实,万万没想到,美国现在使的招数,跟当年整垮日本的那一套,几乎是一模一样——就是先磨着你,让你麻木,然后等你疲了、松劲了,突然来一记重拳,力图一击致命。只不过这回换了对象,中国成了他们眼中的“威胁”,而他们的小算盘,也早就不是秘密了。   先回顾下当年他们怎么搞日本的。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科技产业风头无两,美国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结果呢?   广场协议一签,日本被迫升值日元,出口竞争力大降,国内资产泡沫迅速膨胀、破裂,然后就是“失去的三十年”。   而今对中国的套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这次是升级版的,从汇率操控、科技封锁到产业链转移,一环套一环,玩得更深、更狠。   比如说,他们说要“去风险”,实则就是变着法子要把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核心地带。芯片禁令一出,不光拉上日韩,还怂恿欧洲搞所谓的“技术联盟”,连台积电都被逼着去美国设厂。   这就像什么?像是拆你家灶台,还不许你自己做饭,非得去他们家买“快餐”,既贵还不顶饿。可问题是,这套手段放在今天的中国,真不一定管用。   为啥?因为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全球分工中只能做“世界工厂”的角色。现在的中国,不仅有世界最全的工业体系,还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高铁、5G、人工智能,到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中国早就不只是“制造”,更是“智造”。   你说他们想靠产业链转移来孤立中国?可现实是,中国这几年反手就在推动“双循环”:外部被卡,那就打通内部循环。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新势力迅速崛起,不靠欧美订单一样活得滋润。再看华为,芯片被卡得死死的,结果人家反手一个“Mate 60 Pro”震惊全球,虽然技术上还有差距,但这个信号释放得足够明确:中国不靠你,也能卷出一条新路。   他们还想着拖垮中国经济?那咱们就来比比谁更耐熬。2023年中国GDP增速依然是主要经济体里最高的之一,反观美国,国债已经飙到34万亿,债务利息快把财政拖垮。   军工复合体压着政治运转,美元加息一边薅全球羊毛,一边反噬本国实体,银行倒闭、制造空心化的后果正在反扑。就像底特律的废墟和深圳的灯火,谁在爬坡谁在下坠,一目了然。   更关键的是心态。美国焦虑的点不只是中国强大,而是中国这强大来得“踏实”:一砖一瓦造出来的高铁、一个一个建起来的卫星工厂、一个个干出来的成果。中国搞的是百年大计,不图眼前虚名,而美国在全球玩的是金融泡沫、政治包装、舆论操控——看起来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   他们以为搞乱供应链,限制技术,就能逼中国回到原点,可结果往往是逼出中国的“备胎”体系和技术突围。就像他们重金打造的芯片联盟,反倒促成了中国芯的国产化速度加倍。你切我供应链,我造自己的;你卡我技术路,我开新赛道。   所以,表面上看美国这一套“慢磨 重击”的组合拳已经打了大半,仿佛只差临门一脚就能封喉,可现实往往不是“按图索骥”。中国不但没被拖垮,反而越打越强,关键技术开始突围,内循环体系不断夯实,全球布局越来越稳。   这场博弈,拼的不是谁喊得凶、谁动作猛,而是谁走得稳、后劲足。你看福建舰刚刚下水,美国老航母排队进厂修;你看中老铁路通车,东盟国家排着队要合作;你看中国出口一架高铁列车,美国却还在为一条地铁线扯皮十年。   所以啊,美国这招也许能让一部分国家动摇,但它未必能动得了中国的根。因为中国人不是靠运气强大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闷头苦干、扎根实业、不断超越。从他们眼中的“世界工厂”,到今天的“科技强国”,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新兴市场了。   美国的算盘也许打得很精,但中国的步伐走得更实。等到“白菜田”真堆满了仓,谁输谁赢,其实早就写在今天的行动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