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话说盛唐年间,河南开封人崔颢来到武昌黄鹤楼,此时天色渐晚,他登高远望,见江面雾霭沉沉,愁绪顿生,写下一首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让黄鹤楼名满天下,还让因诗得名的晴川阁声名远扬。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武汉有三大名胜,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很多外地游客到武汉,大都去黄鹤楼打卡,很少人去江对面的晴川阁,至于古琴台就更少人问津了。殊不知,“武汉三大名胜”,各有不可替代的特色,错过就是遗憾。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今天我们就去晴川阁,去感受晴川阁的风采。

虽然天气不太好,乌云遮天,偶尔还飘几滴小雨,但值得欣慰的是,气温从40度下降到了35度。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我们在龟山公园东南门停车场停好车,回头看到龟山电视塔,在乌云的背景下,显得纤细而沧桑。往东北方向走几十米,便是晴川阁大门,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雄居在洗马长街上的“铁门关”。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大门口有仿古景区门楼,正面匾额“晴川阁”由著名画家周韶华题写。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大门前有一对石狮。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走进晴川阁景区大门,是一处小院落,大门背面面匾额“涛浪风云”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原馆员陈义经先生题写。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正对面是临江围墙上的一组连环浮雕,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历史。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左边是三开间的二进院牌楼大门,正面“三楚胜境”牌匾是当代书坛巨擘林散之先生89岁时题写,三楚,指的是楚国强盛时期的疆域,秦汉时期楚国分为西楚、东楚、南楚。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走进二进院大门,正面是高三点八米的“楚天雄风”碑,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为京南观察史李拔所书,赞扬楚人的抗洪精神。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回头再看牌楼背面匾额写着“千古钜观”,彰显出晴川阁在历史上的地位。旁边还有一个大禹治水的巨幅浮雕,人物形象生动,非常传神。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踏过九级台阶,上到第一个平台,看到一座精致的禹柏轩,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驻足大别山,并在山之东麓、南麓种植了不少柏树,以保持水土。这些柏树成为了大禹治水的象征,禹柏轩是纪念大禹治水精神的。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我们继续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前方就是“禹稷行宫了。

晴川阁景区建筑依地势由低到高,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

我们经过一个“古晴川阁”的牌楼,上到第二个平台,就看到禹稷行宫了。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禹稷行宫是晴川阁古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经重修后在明代天启年间改为“禹稷行宫”,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

禹稷行宫正立面为四柱三门三楼的砖体牌楼式面墙,白底红柱,其他三面为青砖斗砌马头墙。禹稷行宫其实是大禹和其助手后稷居住的地方。两侧门楣上有“陈常”与“锡范”字样,意思是说大禹治水的精神应该成为后人的榜样。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平台左侧有三通石碑,这个龟背无字碑,称赑屃碑。龟就是九龙子之首的赑屃,曾帮助大禹治水,无字碑意为其汗马功劳书之不尽的意思。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苏轼的《禹柏》诗:“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动几千年,柯干长苍苔。”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杜甫《禹庙》诗。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我们走进禹稷行宫,走过圆形的垂花门,看到天井中置一铁鼎。大殿门楣上匾额“万世蒙泽”为当代书法家沙孟海书写。廊柱上镌有书画家刘海粟题写的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殿内供奉着大禹神像,上面有一“德配天地”的匾额。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现存大殿是清同治年间重建,殿前为四合院式院落。两侧有几组木刻,描绘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主殿侧面有“九州禹踪”的文字,后面还有大禹治水在九州各地的展板。殿后有大禹治水塑像,大禹身着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洪水的工具,气宇昂扬的样子。

从大殿后门走出就到了大名鼎鼎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建禹稷行宫时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世称“楚天第一楼”。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晴川阁重建于1984年,依江而建,建筑精美,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主体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17.5米,为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门窗栏楯为木质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出檐深,起翘高。晴川阁上的牌匾为书法家赵朴初所书。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阁内大殿挂匾的“山高水长”出自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为清代诸生毛会建书写。正中屏风上挂着一幅《江汉三镇图》,画中长江、汉江帆樯如云,晴川阁与黄鹤楼隔江相望。两旁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晴川阁所撰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由中国现代书法家张成之所书。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大殿一侧有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辉1986年撰写的《晴川阁修复记》。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沿大殿两边的楼梯上二楼,举目望去,武汉长江大桥尽收眼底,今天天气虽然不好,但依稀可以看到江对岸的黄鹤楼和武汉绿地中心。我切长焦后,黄鹤楼清晰可见。

我们在楼阁上吹着江风,看着江景,心情十分惬意,真有一种极目楚天舒的感觉。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离开晴川阁,下台阶往江边走,看到一个下沉式道口,下到一处平台,看到一座亭子,原来这就是“朝宗亭”,传说大禹在此用疏凿之法治理水患,指引着长江、汉水两大河流归向大海。朝宗亭于1986年重修,游人得以登亭凭栏眺望“江汉朝宗”的壮丽景色。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沿着江边有一条长长的碑廊,碑廊收集了全国各地大禹遗址遗迹的相关文字记载,晴川阁诗词楹联,大禹博物馆珍藏的古碑刻五十余通,展示了晴川阁丰厚的三楚历史文化底蕴。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继续往前走,穿过一段“时光隧道”,看到一通石碑,上面刻个“第一山”字样,据说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真迹。碑旁边,就是“楚波亭”,原名烟波亭,因崔浩诗句“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得名。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我们又回到了“禹柏亭”,往左边走,就是一处通往“铁门关”的台阶。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上到一个平台,平台中央有一座“禹碑亭”,内有一通七十七字的禹碑。禹碑亭旁还有两棵粗大的“母子”樗树。

围着禹碑亭转了一圈,我们登上了去铁门关的台阶。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铁门关始建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据《明一统志》载:“铁门关,左倚大别山,右控禹功矶,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铁门关1993年重建,雄踞洗马长街,翘角飞檐,红墙红柱,旌旗猎猎。站在铁门关南面的城墙上,脚下是洗马长街,远处,烟波浩渺的长江和一条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清晰可见。站在铁门关北面的城墙上,可以看到旁边的晴川饭店,还有远处的拱形晴川桥。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走出“千古钜观”牌楼,走出晴川阁景区大门,望着洗马长街的车水马龙,仿佛从历史穿越回现实。

崔颢的一首诗带火了黄鹤楼,却怎么也带不红江对面的晴川阁

平心而论,晴川阁景区不大,却位置优越,历史底蕴深厚,“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这样一个免费3A级景区,真值得推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关注点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