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泽东南下视察,遇见一个人,纪登奎。没什么意外,确实也没什么神奇,有些缘分就是在这样微不足道的节奏里突然变得重要。那年,他只是地方一位平平无奇的干部,谁能想到呢?有人盯着高楼大厦,有人路过小巷一角,他却正好赶上了机遇。
主席和他聊了几句,不多,三两问答,关于百姓生活的问题,纪登奎答得干脆利落,没有兜圈子。毛泽东在思忖这人到底有多大的潜力,是不是能堪大任?他信任第一印象,却又不太轻易许诺,偏偏纪登奎在那时打动了他。南巡回京后,主席立刻点名让中组部重点培养纪登奎。这是命运拐了个弯,他搭上了升迁的快车。
纪参与过抗战、解放战争,底子没得挑。他不是话多的人,有些干部喜欢自己叙功劳,但他习惯把事做好,话却说得少。建国后,扎根基层,悄悄做事,没什么张扬。当毛泽东邀请他进京参加中央宣传会议时,他依然表现得很平常。主席当众称他为“老朋友”,有点亲近,又带着点考量。大伙瞧在眼里,没几个人不服气。
名声起来了。纪没怎么变,连衣着都一成不变。他上调省里,后来又进国务院,说出去已是高干。但他还是不讲排场。出差那会,铁道给他单独包厢,他偏偏不住惯了,大伙都合用一个,说能省就省。秘书警卫没意见,他才不怕凑在一起。“大家都一样”,他觉得这才自在。
官摄起来,机票车票都要报,一分钱也不能占公家便宜。下车吃饭三菜一汤,伙食费照交,别人请他吃饭他多半不去。有些人觉得他清高,真说起来,大概也不能怪他。这些小节,他较真,不太有人会明白他那点骨子里的倔强。
1971年,“913事件”摧毁了那位本以为会是定局的接班人。纪登奎开始走到权力的核心。1973年,他主持对“林彪集团”的调查。然而也是因为这一环節,他命运急转直下。黄永胜他们是不是应该处置轻一点?纪以为,该宽则宽。结果毛泽东听了他这劝,直接批评——“政治还幼稚”,动了恻隐之心,这在斗争里,常常要命。
那一刻纪登奎也许想不到,救人只是一腔好意,到头来反倒被视作短板。主席决定不再考虑他做接班人。一念之间,局势全变。说好听点,说他仁慈宽厚,说难听点,他太老实了。可有时候老实是种奢侈,你别信那些一直说老实就有好报的话?人啊,有时候实在太难说。
“三菜一汤”也救不了失去的机会。接下来纪登奎还是做了不少大事。1976年,突变又来。华国锋找上他,问起对“四人帮”看法。“看不上”,他没拐弯抹角。实际上那段日子纪私下早露过对王洪文的不满。等到华国锋动手,纪率先响应,卫戍区行动夜色翻覆,他和士兵们一起冲进机关,干脆利落地控制局面。他的判断,这回倒是选对了阵营。
叶剑英提出让华国锋执掌大政,纪登奎举手同意。不用推托,政治需要果断。他那时已经有了老政治家的那点敏锐和果敢。可矛盾来了,也许他打心眼真不是当家的人。动荡结束,他被推到华国锋副手位置,这时候,他反倒开始教条了——过去的政策一套不落地搬过来,不管新问题。碰壁后,老同志们不留情面,直接批评他阻碍改革。他起初不以为意,但后来不得不认——自己确实搞错了。文化大革命余波未平,他也有点累。
1978年纪登奎倒是识时务,党代会上检讨自己,算是顿悟也好,险些提前收场,反正他退避三舍。1980年,他主动提出辞职。以他身份,未必真是无路可走。倒是邓小平,亲自约谈,和声细语劝留,说中央还需要他。纪后来被调到文史研究部门,成为顾问,省部级待遇,轻松一点,也算落得休整。有人说是冷藏,也有人说这是保护,其实怎么看都对。
纪登奎状态慢慢有了变化。过去他总强调纪律,现在倒是变得宽和了些。但也别说他一直没后悔,事实上他老说自个离开权力中心,反倒自在。他不喜欢争,工作兢兢业业,按部就班。但也有同志说,他有时候太过谨慎拘泥,一板一眼,反应都慢半拍,大家有点无奈。
到了1988年,他心脏病发作,进了医院。这段日子,子女轮流照顾,看护忙不过来。他早些年身体还行,到晚年突然崩了,心气也稀释了。医生最后办法都用遍,也没能挽回他,65岁就走了,和同代人比,偏短。
他最看重的其实是家庭。儿子后来也算子承父业,搞学术研究,写东西,很少抛头露面。不像当年那样轰轰烈烈,不过踏实得体,2006年退休,此后没怎么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也许是上了年纪,想通了——走走停停,不折腾也挺好。
其实说起来,纪登奎这个人挺矛盾。有时果断,有时却又犹豫过头。关键场合信马由缰,不会装糊涂,有些绝对。又或者他不是不会权变,而是宁可装傻。如果要说他前后一致,倒也不尽然。一次选择救人,一次批斗四人帮,都拍了板,政治人物里,他算难得的纯粹。但他又的确有点难以适应变化,他不喜欢权力的游戏,太容易把事情想简单啦。这是不是他的问题?谁也说不准。
如果说他的仕途,既有运气,也有性格决定。有时候错误是致命的,但有时候,错误不过是故事多了一个曲折。“幼稚”两个字,有时候救了人,有时候又把人送进泥潭。政治里这样的人总是容易被边缘,偏偏又让人记得久一点。
到最后,纪登奎从没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几十年下来,清贫惯了。别人要争,他偏要退。不怕别人说他怪,倒不至于故作清高,就是本性使然。有人评价他太循规蹈矩,没点杀伐决断,也有人说,正是这股不世俗的劲儿,让他成了特殊的存在。其实过得去就行了,用不着什么都追究到底。
没人能够完美,纪登奎能在风浪中不丢根本,这就够了。有的人一辈子顺风顺水,有人一直在怀疑和纠结中度日。谁都没有定数,每个时代停在不同关口,总有一批人像他这样,走出自己的路,坦坦荡荡,也兜兜转转。正因为如此,人活着才有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