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缺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得钱究竟去哪里了?单霁翔一句话道出真相。
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每年门票收入高达8亿元,文创产品的年销售额更是达到15亿元,堪比A股上市公司。
即便如此,故宫仍需依靠国家财政每年补贴四十多亿元。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笔惊人的账?那些看似风光无限的收入,到底流去了哪里?
人们对于故宫的“缺钱”之说,往往嗤之以鼻。毕竟,这里是中国最热门的景点之一。2019年,日接待游客一度突破8万人次,门票一张60元,仅此一项收入就高达8亿。
再加上故宫文创的“惊艳逆袭”,从口红到票夹,从胶带到伞帽,2017年总销售额已达15亿元,文创IP几乎成为“财富密码”。数字如此可观,为何还说“永远缺钱”?
真正的答案,藏在一栋栋宫殿、一件件文物、一道道工序里。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平方米,宫殿建筑超过1200栋,房间超过9000间,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
维护这样一座庞大的建筑体,成本之高,超出常人想象。
比如,太和殿的一次修复,就用了超过100万张金箔,这些耗材全部由社会捐赠解决。
再比如宫中铺设的地砖,采用古法烧制,一块成本高达40万元,周期长达一年,且需29道工序逐一完成。每一寸修缮,都是对匠心与时间的严苛考验。
更为庞大的,是藏品的日常保护。故宫现藏文物186万件,但对外展出的不到1%。
这些“沉睡”的文物,需要恒温、恒湿环境,需要防虫、防尘、防霉保护,更需要专业修复。一件钟表修复往往需一年,一幅古画临摹可能耗时十年以上。
时间不是问题,问题是成本。以目前文物修复人力配置,年修复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每一件文物的“续命”,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而维护故宫安全,更是一项隐形支出。2020年曾发生一起网络红人驾车碾压故宫地砖事件,引起舆论哗然,也直接推动了故宫对安保体系的全线升级。
从上万个烟感探测器到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再到每年超过200次的防火演练,这一切背后,是一张看不见但沉重的账单。
至于游客感受到的那份舒适,也来自持续不断的投入。从无障碍通道到卫生间翻新,从语音导览到智能票务系统,哪一项不是以百万、千万计的支出?
那么,文创收入是否可以缓解压力?现实仍旧骨感。一件文创产品,从立项到上市,平均耗时8个月,研发费用在20至30万元之间。
以年开发50款产品计算,仅前期投入就需1到2亿元。而市场并不总是给“文化”以热情回应。
2019年,故宫推出的彩妆系列因包装粗糙、色号不实用,短短26天即宣告下架,“俏格格娃娃”也因涉嫌抄袭国外设计而紧急停售。
文创并非稳赚不赔,它仍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文化产业。重要的是,故宫的所有门票收入、文创收益,并非“自由资金”。
按照现行财政制度,所有收入需先上缴国库,再按预算返还。返还资金的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只能用于指定项目,执行率要求接近百分之百。
这意味着,即使故宫赚了钱,也不能随意决定怎么花。这套制度安排的初衷是防止浪费,保障资金使用规范,但也造成了现实中的“尴尬”:有钱不能用,想用没钱。
正如单霁翔所言,“财政体制下的故宫,拥有巨额收入,却无法解决自身经营难题。”
建国初期,故宫曾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门票收入微薄,政府拨款有限,文物维护和建筑修缮长期滞后。
直到近十年,随着旅游热潮和文创产业兴起,才逐渐缓解。可是缓解不等于解决。
2025年8月6日,故宫北院区启动光伏工程招标,计划安装338.94千瓦光伏设施,单价高达8.644元每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这不是溢价,而是现实的要求。故宫结构特殊,光伏组件需要定制化防火设计,钢结构安装需符合古建保护标准,调试系统需精密匹配。一句话,省不下钱。
北院区的建设,是近年来故宫破解“空间瓶颈”的重要一步。
自2023年动工以来,该区域定位为现代化文物修复中心,预计每年可展出2至3万件文物,极大缓解主院区展览压力。
但是这项工程本身也是一个“烧钱大户”。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每一环都需高标准执行。
看似庞大的收入,在故宫的开销面前,实则杯水车薪。更何况,故宫不能像企业一样涨价、裁员、压缩成本。
门票价格十年未变,人员配置需遵循编制规定,维护标准与日俱增。收入增长受限,支出刚性上涨,资金缺口自然越来越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