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真事:鲁迅,一位已经离世88年的民族文化象征,因为一幅“夹着香烟”的墙画,竟然被人连着举报了两次。而举报者,还不是普通游客,而是一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孙女士。

她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冠冕堂皇:“这幅画可能误导青少年在公共场所吸烟”“影响不良”“应该改成握拳伏案的形象”。

可当事情被曝出后,网络舆论一边倒地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质疑她过度上纲上线,有人怀疑她有“别有用心”,更有人直言她是在“配合境外势力搞文化清洗”。

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控烟投诉,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一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很不简单,反华势力浮出水面?

两次举报“控烟”行动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绍兴,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地标之一。游客在鲁迅纪念馆外经常看到一幅鲁迅手夹香烟的画像,很多人还会站在画前合影留念。这幅画不仅是景区的文化符号,更是鲁迅形象的延续,一个思考者、批判者、战斗者的象征。

8月下旬,一位实名为“孙女士”的网友却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这幅画“不合适”,理由是“露天画面可能误导公众在户外吸烟、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示范”。她建议景区将画面换成“右手握拳伏案”的鲁迅画像,以更符合现代健康观念。

这条帖子刚发出时并未引起太大关注,直到她第二次投诉被曝光,并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议。孙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称是一名控烟志愿者,长期关注公共场所烟草暴露问题。这次投诉,是她刷到一张关于鲁迅吸烟墙画的禁烟宣传图后,才意识到原图背景被简化为露天环境,更容易被误解,因此决定再度举报。

一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很不简单,反华势力浮出水面?

她的坚持态度非常明确,如果不改画,她将继续向相关部门反映。很快,绍兴文旅部门回应称,已经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来电,表达对此投诉的不满和反对,明确表示不会更换这幅文化墙画。

事件至此,从一个普通人的公共投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舆论对抗。

孙女士的举报行为,原本属于公民个人权利范畴。但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反应却远超预期。评论区炸了锅,不少人认为她管得太宽了,更有人质疑她是反华势力的文化打手。

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近几年,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同样遭遇了一波“儿童不宜”的抵制舆论,《731》题材电影至今未能上映,也被舆论批评过于血腥。

一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很不简单,反华势力浮出水面?

这些争议背后,是一股以保护青少年为名、行文化审查之实的社会力量,开始在网络平台频繁发声。

在鲁迅夹烟画事件中,这种力量再次浮现。但鲁迅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他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代表,是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民族之魂。他的抽烟形象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

正因如此,网友们的愤怒不只是针对孙女士本人,更是对整个泛道德化风潮的反弹。有人讽刺:“下一个是不是该举报岳飞纹身?李白饮酒?屈原跳江?”

更有声音指出,这种“举报文化”如果不加节制,极易被利用为舆论操控工具,甚至沦为言论肃清的借口。鲁迅被举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们社会容忍度的一次测试。

一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很不简单,反华势力浮出水面?

控烟倡导还是文化清洗?孙女士身份引发猜疑

孙女士的身份曝光后,网络舆论迅速聚焦她自称的控烟志愿者身份。从她的表态来看,她确实长期关注公共场所禁烟问题,此次举报也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但问题在于,她的控烟逻辑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度解读?

更关键的是,她是否只是单纯的社会公益者?

一些网友查出,孙女士曾多次在不同平台发布控烟相关内容,对公共场所的烟草展示极为敏感。有人顺势提出质疑:她是否为某些机构带节奏?是否有人借助控烟议题,试图影响中国主流文化形象?

在当前中外舆论对抗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这种怀疑并非无的放矢。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其形象遭到攻击,自然会引发公众的警觉。

一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很不简单,反华势力浮出水面?

当然,不能轻易给孙女士扣上敌对势力的帽子。但她这种“执念式”的举报行为,确实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尤其在舆论场逐渐极化的当下,任何微小的文化话题都可能被放大、偏转,最终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的对峙。

反过来,这也提醒我们:在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同时,如何设定合理边界,避免被极端化情绪绑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鲁迅夹烟墙画事件,其实远不止是一次文化符号的争议,更像是一次公共价值观的碰撞。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历史人物的不完美?当今社会是否已经到了只要不符合主流价值,就必须删除的地步?

历史人物是具体的、复杂的。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令人敬仰的精神,也有时代局限。鲁迅抽烟,是当时文人的普遍习惯,更是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纪念他,看的不是他手上的那根烟,而是他笔下对黑暗社会的针砭,是他不惧权威、直面现实的勇气。

一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很不简单,反华势力浮出水面?

当我们以控烟之名对其形象进行审查,实质上是在用当代标准去评判历史人物,这是非常危险的。

更严重的是,这种“道德洁癖”式的文化洁净运动,正在侵蚀我们的社会包容性。如果我们不能容忍鲁迅抽烟的画像,那未来是否也不能容忍文学中的荒诞描写、影视中的负面角色、历史中的灰色地带?

社会进步的前提,是在多元中寻找共识。而不是在单一价值观下删改一切“不合适”的内容。

鲁迅不应被“夹烟”标签化,但更不该被“举报文化”钉上耻辱柱。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青少年模仿,而把所有看得见的一刀切。

参考资料:

主编有态度 | 举报鲁迅吸烟者疑似反被举报:如果让鲁迅握拳,那该让武松打什么

2025-08-25 17:40·潇湘晨报·晨视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