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威胁剥夺中国身份,中方挑明谈判底线,特朗普口风又变了。

环球网消息,日前的国会山听证会上,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在确认10日将举行中美经贸会谈的同时,威胁要剥夺中国身份,这番言论再次将中美经贸关系推向风口浪尖。

贝森特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由,重提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旧调。

发展中国家地位绝非简单的标签,而是关涉实质利益的国际贸易通行证。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这一身份可享受平均低于发达国家15%的出口关税优惠,以及关键产业5-8年的政策缓冲期。

美国此时重提这个话题,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追溯特朗普的首个总统任期,他就多次质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这种论调如今借财长之口再现,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谈判策略。

回看贝森特的发言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

其一,他刻意强调会谈能否达成协议完全取决于特朗普的决定,这种将谈判结果个人化的表态,实际上是在为可能的谈判失败预设免责条款。

至于重提“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实则是想在中美会谈前给自己增加筹码。

美财长威胁剥夺中国身份,中方挑明谈判底线,特朗普口风又变了

因为一旦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将直接面临:中国企业的国际贸易成本的增加;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规则话语权的削弱,而且这将方便美国之后对华施加更高强度的关税政策。

面对美方的舆论造势,中国向来打的都是明牌,这次直接向美方亮明谈判底线。

中国商务部明确划出谈判底线:美方必须彻底取消单边加征的145%关税,这是重启正常经贸往来的前提条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使用的是"取消"而非"降低","彻底"而非"部分"。就是明告美国,145%的关税一点都别想留。

这直接否定了《华尔街日报》此前曝光的"关税折半方案",据悉,特朗普政府内部正在考虑将对华关税从145%降至50%-60%左右。

虽然白宫随后否认了这一消息,但从特朗普此前的言行来看,这个数字区间很可能反映了其真实想法。去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就曾放话要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今年他又两次宣布加征20%关税,4月更推出34%的"对等关税"。这些数字叠加起来,正好落在50%-60%的区间内。


美财长威胁剥夺中国身份,中方挑明谈判底线,特朗普口风又变了

更意味深长的是中方代表团的行程安排。与美国财长专程赴瑞士会谈不同,中国高层此行还包括与法国、瑞士的财金对话。这种"顺道会谈"的姿态,就是在告诉美国,别居高临下的跟中国说话,中方不吃这套。

就在中方明确底线后,特朗普的口风出现明显松动。他公开表示,对华145%关税"已无上调空间,未来势必下调",并乐观预测此次会谈将"非常友好",表示中方会获得更多利益。

这种反常表态与其说是让步,不如说是为可能的妥协铺设台阶。仔细分析可发现端倪:特朗普所谓"优雅方式推进",恰恰对应着中方"平等协商"的要求,而"中方获益更多"的表述,则为后续降低关税埋下了合理化伏笔。

在笔者看来,特朗普态度软化的背后,是逐渐显现的经济压力。

要知道,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对等关税"设有90天暂停期,也就是在7月14日到期。而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全面影响,预计将在5-6月通过就业率、通胀等关键指标显现出来。

这个时间节点与美联储利率决策周期高度重叠,目前,美联储已经连续三次拒绝降息,这更预示着经济降温风险正在累积。

所以说,当前正处于经贸博弈的关键窗口期。特朗普把时间拖得越久,美方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美财长威胁剥夺中国身份,中方挑明谈判底线,特朗普口风又变了

回望特朗普任内的多项政策博弈,从"政府效率改革"的虎头蛇尾,到对乌政策的戏剧性反转,都呈现出"高调开场、妥协收场"的相似轨迹。

如今在关税问题上,历史很可能重演。特朗普团队内部对华立场的分歧,加上即将到来的大选压力,都在削弱他持续强硬的能力。正如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最终让步一样,对华关税政策的调整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10日的瑞士会谈很可能只是双方试探性的首轮交锋。考虑到特朗普政府的决策特点,任何重大突破都需要经过反复拉锯。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立场不会动摇。美方若想真正取得谈判成果,就必须放弃"极限施压"的旧套路,在取消全部加征关税等实质问题上展现诚意。否则,这场经贸博弈只会陷入更深的僵局。

其实当前的中美经贸博弈已超越简单的贸易逆差争议,演变为两种发展模式的深层次较量。

美国试图通过规则重构来维持其竞争优势,而中国则坚持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不仅将决定两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更将重塑全球经贸格局。

在这个意义上,即将举行的经贸会谈只是漫长博弈中的一个驿站,而非终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