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国有名的作家,他用英德对抗的历史给中美关系提了个醒,他指出当年英德之间那种互相恐惧、不断对抗的状态,和如今中美关系的困境很相似,这种 “恐惧恶性循环” 非常危险。
弗里德曼主张中美在矛盾上各退一步,还特别要求中国别和美国正面冲突,可现实是美国对中国封锁打压不断升级,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发展突破。
中美以后是友好合作还是针锋相对,这可不是小事,这不仅影响两国老百姓的生计,还牵动着全球局势变化。
中美正在重演英德老路?
一百多年前英国和德国曾经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一起对抗拿破仑,是那种“能把后背交出去”的关系,但谁也没想到,才过了没几年两国就彻底闹掰,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变成了死对头。
原本的朋友变成了掐得最凶的敌人,到战争爆发时谁都说“怎么会变成这样”,可真相是那些早就积压的矛盾,其实一步步都没解决。
现在的中美关系有点像走在这条老路上,基辛格这个深谙国际博弈的老政客,临终前都还在不停发出警告。
你们别再互相试探了,赶紧坐下来把底线谈清楚,把规矩订好,否则一旦哪天真的闹翻不只是你们两国的事,全世界都得跟着一起遭殃。
现在中美之间还在签合同做生意,高层也时不时坐下来谈合作,看着好像一切正常,但实际上美国心里早就慌了,美国心里怕中国挑战它的全球老大地位,处处设限、处处打压。
而中国也不可能坐等被封锁,越来越多地开始防备和反制,这种互相不信任的状态,表面不动声色,但实际早就进了警戒状态。
当年的德国也曾以为自己跟英国是“好哥们”,只要敌人没了大家还能继续合作,可现实是一旦外部威胁解除,内部矛盾就浮上来了。
今天的中美也曾经是“合作过”的,尤其是冷战时期,为了共同对抗苏联,两国一度走得很近,但那种关系是出于共同利益,不是因为彼此真的信任。
现在苏联早就解体了,新的竞争关系自然浮出来了,可有些人还沉浸在“我们不会真翻脸吧”的幻想里,有些人却什么都往最坏处想,整天做“最坏准备”,这两种思维叠加在一起,最容易出大问题。
如果再这样互相试探、互不信任,却又不把话说清楚,那迟早会有一方误判形势,以为对方要动手,结果真的先下手为强,那时候哪怕谁都不想打,战争也可能因为“以为不会”的侥幸心理而爆发。
美国围堵中国成了独角戏
现在的美国说白了就是“还觉得自己是老大哥”,可真拿得出手的本事却越来越少了,以前它动不动就能拍桌子、下命令,别人都得听。
但今天哪怕它还是坐在牌桌最显眼的位置上,却已经很难掌控全局了,它想打经济牌,结果打着打着反倒打到自己脚上。
想搞军事围堵,发现盟友一个比一个滑头,甚至那张人权牌也因为玩得太多太烂,逐渐成了笑话。
先说经济,特朗普当总统那几年,搞了个所谓“贸易战”,想靠关税压中国,说什么要“让制造业回美国”,结果中国确实受了点影响,但伤得最重的反而是美国自家企业。
原材料贵了成本上去了,出口受限了很多企业苦不堪言,农民卖不出大豆,科技公司拿不到中国市场份额,埋单的还是美国老百姓,最后连特朗普团队内部都吵起来,根本没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拜登上台后换了个路子,不再单挑而是想拉帮结伙,他去找欧盟、日本、澳洲,说大家一起来围堵中国,“维护共同价值”。
人家表面上答应得挺快,但私底下算盘打得清楚得很,中国不是敌人是市场,是赚钱的地方。
德国企业早就离不开中国,日本也不可能真和中国翻脸,更别说东南亚那一圈国家,一个比一个精,嘴上说合作实则谁也不想当炮灰。
说到军事这事就更难看了,美国一边在亚洲搞军事演习,一边挑动台海问题,还想借日韩、印度当“桥头堡”,可日韩也不傻,知道真打起来,自己才是第一批被殃及的。
日本摆姿态可以,真冲突绝对退后,韩国顾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有心思替美国出头?
印度嘴上天天讲战略中立,其实最清楚的一点就是:谁都不能得罪,坐收渔利才是正事,结果到最后,美国想一呼百应,却发现冲在最前头的还是自己。
至于那几张老牌的“地缘棋子”现在也基本走到头了,香港问题被中国一纸《国安法》直接定了调,美国喊了几声就没了下文。
台湾问题看似还在炒作,实则牌已经打得差不多了,该卖的军火也卖了,该访的政客也访了,剩下的不过是“走流程”,真正到了动手那一步,谁也不敢真跟中国摊牌。
更别说“民主人权”的那一套,美方喊得再响,其他国家也早就听烦了,尤其是这几年美国国内乱成什么样,种族冲突、枪击暴力、贫富分化、选举撕裂,谁还把它那套说教当回事?
一句话总结就是:美国现在想折腾中国,牌还在出,可每一张都没多少力道,盟友嘴上配合,行动上却个个精明,本来是想布一个围堵大局,结果下着下着华盛顿自己成了棋盘上最焦虑的那颗子。
各走各的路
中美之间的较量不只是单纯的经济竞争或军备竞赛,更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国际观的正面对撞。
美国习惯的是“你强我就压你”的路子,谁要是对它构成挑战,就马上想办法把对方打压下去,不管是用经济手段,还是舆论抹黑,甚至动用军事联盟施压。
最典型的就是“芯片战”,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联合日本、荷兰等国家,对中国的高端芯片技术搞封锁,限制设备、技术、原材料的出口,意图就是让中国卡脖子停摆。
但中国并没有被这种外部打压压垮,反而是被逼着加速研发、推动国产替代,整个产业链硬是从被动中找到了突破的机会。
而那些跟着美国一起搞封锁的芯片厂商,反过来却发现:少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利润下滑、订单减少,甚至裁员关厂,不少企业高层都在喊“政策害死人”。
美国这套老办法正在失灵,但它还在沿着惯性一路往前走,而中国这边干脆不陪它玩这种“你强我就跪、你打我就躲”的老路。
中国在国际上另起炉灶,一方面搞“一带一路”,让基础建设带动合作,另一方面扩展金砖国家的朋友圈,让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加入新的国际经济圈。
中国做事的逻辑不是“我当老大”,而是“我们一起来干”,不去争一个头名,而是自己搭个新舞台,带着一批人一起参与,一起分蛋糕。
再看看俄乌战争这个例子就更清楚了,战争的起因很复杂,但结果很简单:乌克兰成了棋盘上的牺牲品,美国一边高喊“支持乌克兰”,一边却不敢真上战场,倒是把欧洲往前推,让北约国家当第一线冲锋队。
结果就是,打仗的地方在欧洲,乌克兰老百姓伤亡惨重,无数人失去亲人、家园被毁,经济衰退的也是欧盟国家,而美俄却始终留着谈判和博弈的空间。
中美关系现在看着“有交流”,其实内里的博弈很激烈,但说到底谁都不敢真脱钩,原因很简单,经济联系太深,谁离开谁都得受伤。
老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很深,而我们国家在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地方的发展也暂时离不开他们的高端技术和设备,供应链上谁也断不了谁,这种互绑的现实,使得双方都只能边合作、边防备。
真正难的不是签协议搞合作,而是在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环境下,别误判、别走错、别出事。
最后一句话说透:真正的清醒,不是嘴上说“和平最重要”,而是手里要有硬实力、脑子里要有敬畏感,才能在这场你来我往的博弈中不被浪潮打翻,嘴说不翻船没用,得看你有没有能力掌舵、能不能稳得住方向。
参考资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