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很多人都锻炼错了
最佳运动时间不是“天刚亮”
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早上太早运动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会更高。
研究发现,与早晨(05:00-11:00)相比,中午下午(11:00-17:00)运动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28%。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成杰辉指出,人体血压在早晨6-8点迎来第一个高峰期,运动会增加心脏负荷,升高血压,尤其对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不宜太早进行体育锻炼。
最佳运动时间不是“临睡前”
2025年4月《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近1.5万名健身爱好者长达一年的追踪和睡眠分析发现:“临睡前”运动会导致睡眠的致命组合拳——导致入睡时间晚、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低、夜间静息心率紊乱等“四重暴击”!
研究发现,如果在睡前4小时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尤其是睡前2小时内),会导致:睡眠延迟80分钟、睡眠时长缩短42.6分钟、睡眠质量下降5.6%、心率紊乱(夜间静息心率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
因此,研究并不建议“临睡前”大量运动,应在睡前至少4小时结束运动。比如,如果晚上10点或11点睡觉,那最好在晚上6点或7点前就要结束运动,至少不要再剧烈运动。
“最佳锻炼时间”推荐这两个
8点至10点
2022年《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超8.6万人的大规模研究显示,无论日常是否运动,早晨锻炼(上午8点至10点左右)与最低的冠心病和中风风险相关,能显著降低16%冠心病风险和17%中风风险,“健康性价比”更高!
此外,2020年在《国际癌症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不运动的人相比,在上午8点至10点锻炼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均有保护作用,导致这两种癌症患病风险降低26%至27%。可见,8点至10点还真是锻炼的黄金时间。
16点至18点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成杰辉曾指出,其实一天中运动的黄金时间为午后16点至17点,因为经过大半天的日常工作,人体的肌肉韧带已得到了充分的活动,心率血压趋于平稳,可以进行较为剧烈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游泳、器械健身等。
成杰辉表示,16点至17点仍是上班时间,因此建议上班一族可推迟至17:30至18:30.这个时间正处午后傍晚阶段,太阳还没下山,仍以阳气当令,此时运动既避开了工作时间,也不会影响日落后的阳气敛藏,且与晚饭时间无冲突,对上班一族较为合适。
日常运动很多人没练对,记住三个重点
一次锻炼多久?——30至60分钟
其实运动也并不是运动时间越长越好。
2018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刊发的一项超过120万人的研究发现,从时间长度来说,每次运动时间在30至60分钟之间最佳,其中在45分钟左右达到峰值;如果运动时间超过90分钟,甚至还会产生负效应。
重点锻炼什么?——有氧+力量
跑步、走路、骑行、游泳等有氧运动,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但对肌肉力量的锻炼较少。力量训练对保持肌肉、防止肌肉流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40岁后每周进行2次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推荐三类40岁后最佳的力量训练:自重训练(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健身器械训练。
练到什么强度?——中等强度
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中指出,一般常用最大心率百分数和运动中的实测心率监测体育运动强度:心率控制在60%至85%的最大心率范围,运动过程中心率一般在100至140次/分。
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运动时你微微喘气,可以正常说话,但不能唱歌,说明此时的运动强度为中等;如果运动时你说几句话就要停下来喘气,说明此时的运动强度较大。
运动效果不佳?运动前后这些事你可能忽略了
运动前需要注意什么?
热身运动不仅可以提升肌肉温度,还能提高运动者的专注度,减少运动损伤。大家在运动前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如踝关节画圈、摆腿、行进间弓步转体、侧向跨步摸地、原地快速踏步、高抬腿踏步等。这些动作可帮助身体从静止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热身要有针对性,比如,在进行上肢力量练习前,要着重激活上肢肌群。
运动时应该如何补水?
运动时补水的作用包括调节体温、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肌肉功能、防止脱水等。应少量多次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老年人可以在运动前,喝300~500毫升水,帮助身体提前储备水分;在运动过程中,每15~20分钟补水100~150毫升,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如果活动强度较大或天气炎热,可适当增加饮水量;运动结束后,根据出汗情况补充500~1000毫升水,帮助身体恢复。在运动结束后,切忌单次大量饮水,以免引发水中毒。
饮用水以15摄氏度为宜,避免过冷过热。水温过低会刺激胃肠道,水温过高不利于快速补水。
运动后如何快速恢复?
想让身体快速恢复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① 放松身体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处于收缩状态,锻炼结束后及时进行牵拉,能够帮助肌肉恢复到自然长度,缓解紧张状态。
放松的方式因锻炼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应根据所参与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拉伸动作。
比如,跑步后要拉伸小腿的腓肠肌、大腿的股四头肌等。每次拉伸保持15~30秒,以免时间过短达不到良好的放松效果。
② 补充营养
运动结束后,合理进食有助于身体恢复。大家在运动后,可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如主食类),搭配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的均衡摄入。
③ 避免熬夜
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身体恢复,增强免疫力,对体能储备与整体健康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大家运动后要充分休息,特别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来源:德州日报综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