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和谈充满变数,中国在慕尼黑明确态度,给普京政府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会议主席、德国外交官霍伊斯根代表欧洲安全界,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问出了他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中国是否会通过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等方式,推动俄乌冲突早日结束?
【王毅与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德国外交官霍伊斯根对话】
面对这一提问,王毅外长没有直接作出回应,而是重申了中俄目前的交往属于正常的国与国间往来,同时反问霍伊斯根如果中国不从俄罗斯采购能源,又该如何填补能源缺口,来满足14亿中国民众的需求?
此后,王毅外长提到了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强调“任何冲突的终点都是谈判桌”,中国乐于看到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
至此,中国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即中国不会通过减少从俄罗斯进口油气的方式,向莫斯科施加压力,以尽快结束俄乌冲突,而是会继续通过劝和促谈,来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在进口俄罗斯油气问题上的态度十分明确】
中国现在采取这种战略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为了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俄罗斯目前是中国关键的能源供应国,在2024年,俄方加大了“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输送量,提前1个月达到了合同目标,向中国输送了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方向中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数量虽略有下降,但也达到了830万吨,俄方向中国出口的石油数量则增长到了1.08亿吨。
俄方目前是中国第一大石油供应国,第二大的管道天然气供应国,以及第三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
尽管在早已构建起四条能源进口通道的情况下,中国能够从其他市场购入更多能源,但在短时间内,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完全替代俄罗斯在中国能源进口体系之中的地位。
【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方】
况且,中国与中亚、俄罗斯以及中南半岛的能源合作,不仅是看中了这三个能源供应地的距离优势,也是在避免未来国际局势有变,某些国家封锁马六甲海峡等交通要道,导致波斯湾等地的能源供应中断。
中国不可能为了推动俄乌停战,而不顾本国的能源安全,放弃俄罗斯这个稳定的合作伙伴。
其次,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多次提出了,希望中国通过停购俄罗斯能源等方式向俄方施压。部分西方人士确实是出于促进俄乌停战的目的,提出的相关建议,但大部分西方人士和政府的提议,本质上都是要借此破坏中俄关系。
能源合作一直在中俄提升双边合作水平的过程中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如果中国为了推动俄乌停战,主动停购俄罗斯能源,破坏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良好氛围,必然会对中俄在经过一番曲折,不断吸取教训,提升各领域互信水平后,才建立起来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一旦中国为了推动俄乌停战,主动停购俄罗斯能源,必然影响中俄关系】
而中国不愿破坏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保持与俄方合作的做法,又成为了西方部分人炒作“中国资助俄罗斯继续战争”等议题的借口。中国也早就看清了西方的策略,王毅外长此次就不点名地批评美国等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当作打压中国的工具。
在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在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王毅外长此番表态,既是在向同样身处慕尼黑的美国与欧洲各国代表释放不同信号,也是在给同样紧盯慕尼黑态势的俄罗斯方面,吃一颗定心丸。
毕竟,俄乌和谈的开启还需要一定时间,和谈进程也不会太过顺利,为了能够迫使俄方在和谈中让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可能会针对俄罗斯经济展开新一轮行动。作为俄经济命脉的能源出口,又会是西方重点的发力方向。
美方已经开始了一些前期的布局行动。特朗普近日就软硬兼施,推动莫迪同意美印未来深化能源合作。美方准备通过一份全面的能源合作协议,彻底改变印度的能源进口结构,让美国成为印度的主要能源供应方,这必然会挤占俄罗斯的对印能源出口空间。
【美印刚刚在能源进出口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面对越发复杂的国际局势,俄罗斯政府现在也越发重视保持、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幕前一天,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便明确,俄方有意与中国发展关系,且非常重视两国间深化优先的战略伙伴关系,向中国释放了合作信号。
中国在面对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时,能够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坚持与俄乌双方都保持正常往来的中立战略,其实也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种表现。
而正如历史反复证明的,唯有坚持对话与合作,才能真正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力量。欧洲各国现在真正要做的,不是紧盯中俄的正常合作,而是要抓住当前这个来之不易的和谈窗口期,在俄乌和谈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如王毅外长所说,尽早构建起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