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军情时间到》栏目报道:我国外销型战机歼 - 10CE 首次投入实战,便取得了一举击落多架敌机,自身却无一损失的辉煌战果。这一战果不仅彰显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卓越成就,更引发了人们对歼 - 10CE 强大性能背后技术因素的深入探究。
一、卓越的气动布局奠定基础
歼 - 10CE 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这一设计为其出色的飞行性能提供了坚实基础。鸭式布局将水平前翼置于机翼前方,在战机飞行过程中,前翼产生的涡流与机翼上的气流相互作用,大幅增加了机翼的升力系数。这种独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使得歼 - 10CE 在中低空区域展现出极为优秀的机动格斗性能。在实战中,面对敌方战机的各种机动动作,歼 - 10CE 能够凭借其良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迅速做出反应,灵活地进行高速机动、急转等动作,轻松占据有利攻击位置。例如在近距离的空中缠斗中,它能够快速改变飞行姿态,咬住敌机尾巴,为发射导弹创造绝佳条件。
同时,鸭式布局还对飞机的超声速飞行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在超声速飞行时,前翼和机翼的协同作用有助于降低飞机的波阻,提高飞行速度。这使得歼 - 10CE 在需要快速抵达战场或执行突袭任务时,能够迅速加速至超声速,在短时间内穿越较长距离,抢占先机。在某些实战场景中,快速抵达战区意味着能够在敌方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时就发起攻击,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
此外,这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还优化了飞机的起降性能。通过合理设计前翼和机翼的参数,歼 - 10CE 实现了短距起降功能。在一些前线机场条件有限,跑道较短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顺利起降,大大提高了战机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一能力确保了在战时,歼 - 10CE 可以从更多地点起飞执行任务,增加了作战部署的多样性。
二、精心设计的隐身特性提升生存能力
尽管歼 - 10CE 并非专门的隐身战机,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措施,其雷达反射面积得到了显著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隐身特性,这对提升其在实战中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歼 - 10CE 的座舱盖采用了镀膜处理。这种特殊的镀膜能够有效改变雷达波的反射方向,减少雷达波直接反射回敌方雷达的强度,从而降低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概率。就如同给战机戴上了一层 “隐形面纱”,在敌方雷达的探测中,更难被清晰捕捉到踪迹。
其次,歼 - 10CE 采用了 DSI 蚌式进气道。与传统进气道相比,DSI 进气道取消了复杂的附面层隔道,不仅减轻了飞机的重量,还通过独特的鼓包设计对进气道内的气流进行优化,减少了进气道内部的雷达反射源。同时,这种进气道的外形与机身融合得更加流畅,从外部看,减少了雷达波反射的突出部位,进一步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据军事专家分析,通过采用 DSI 蚌式进气道等一系列改进措施,歼 - 10CE 的雷达反射面积相比早期型号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再者,歼 - 10CE 机头安装的雷达天线采用了倾斜设计。这种设计使得雷达天线在工作时,反射的雷达波不会直接朝向敌方雷达方向,而是向其他方向散射,降低了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通过座舱盖镀膜、DSI 蚌式进气道以及倾斜雷达天线等综合改进措施,歼 - 10CE 在实战中能够更接近敌方战机而不被过早发现,从而为自身创造更多的攻击机会,同时减少了被敌方攻击的风险。
三、先进的航电系统铸就战场 “千里眼”
歼 - 10CE 装备了先进的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这一系统犹如战机的 “大脑” 和 “眼睛”,在实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核心是采用了 AESA 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传统雷达,AESA 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众多优势。
在探测距离方面,我国在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上不断创新突破,使得歼 - 10CE 所搭载的雷达探测距离不断延长。在实战中,它能够在远距离上率先发现敌方战机,例如在超视距空战中,能够在超过 200 公里的距离外就锁定目标,为飞行员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来制定作战策略。这种先敌发现的能力在空战中极为关键,能够让歼 - 10CE 在敌方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就发起攻击,占据战斗的主动权。
同时,AESA 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在现代战争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敌方往往会通过电子战手段干扰我方雷达系统,使雷达无法正常工作。而歼 - 10CE 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凭借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硬件设计,能够有效过滤各种干扰信号,稳定地跟踪目标。即使在敌方实施强烈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准确地锁定目标,为武器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数据,保证导弹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此外,歼 - 10CE 的航电系统还集成了先进的电子战设备、导航系统和通信系统等。电子战设备能够对敌方的雷达和通信系统进行干扰和侦察,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同时获取敌方的情报信息。先进的导航系统确保战机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准确导航,按照预定航线飞行,准时抵达作战区域。而高效的通信系统则实现了战机与预警机、地面指挥中心以及其他友机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使歼 - 10CE 能够融入整个作战体系,实现体系协同作战。在实战中,通过与预警机的紧密配合,歼 - 10CE 能够获取更广阔战场范围内的态势信息,提前知晓敌方战机的动向,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飞行轨迹和攻击策略。
四、强大的武器系统提供致命打击能力
歼 - 10CE 拥有强大的外挂武器能力,能够携带多种先进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这些武器如同战机的 “利爪”,在实战中给予敌机致命打击。
在空空导弹方面,歼 - 10CE 可挂载 PL-15E 中距空空导弹和 PL-10 近距格斗导弹等先进型号。PL-15E 中距空空导弹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突破 200 公里,末段速度仍能保持在 4 马赫以上。其主动雷达导引头配合双向数据链,具备在发射后通过预警机或其他平台更新目标信息的能力,实现 “A 射 B 导” 的协同作战模式。在实战中,这意味着歼 - 10CE 可以在超视距范围内,在自身雷达受地形或其他因素限制无法持续跟踪目标时,依然能够依靠预警机等平台提供的目标信息,精确地引导导弹攻击敌方战机。例如在某次实战中,PL-15E 在 180 公里外成功锁定敌方苏 - 30MKI 战机,迫使对方紧急抛洒干扰弹逃离战场,充分展示了其超视距打击的威力。
PL-10 近距格斗导弹则是歼 - 10CE 在近距离空战中的 “撒手锏”。它采用红外成像制导,具备 ±90° 大离轴角发射能力,配合歼 - 10CE 的头盔瞄准具,飞行员只需将目光瞄准目标,导弹即可发射,真正实现 “看哪打哪” 的精准打击。其抗干扰能力通过双色红外导引头实现,即使敌方释放热焰弹等干扰手段,仍能通过目标独特的红外特征识别真实机体。在模拟对抗中,PL-10 曾在 5 公里内命中以 8G 过载机动的靶机,在实战的近距离格斗场景中,能够对高机动目标形成强大的压制力,确保歼 - 10CE 在近距离空战中占据优势。
在对地打击武器方面,歼 - 10CE 同样表现出色。它可携带雷石 - 6 卫星制导滑翔炸弹,该炸弹通过 GPS/INS 复合制导,在 11000 米高空投放时射程可达 60 公里,圆概率误差 (CEP) 小于 15 米。其模块化设计允许在电子对抗环境下快速更换导引头,例如切换为北斗卫星制导,有效规避 GPS 信号干扰,确保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依然能够对地面固定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此外,歼 - 10CE 理论上还具备挂载 CM-400AKG 超音速空地导弹的能力,该导弹以 4 马赫速度突破敌方防空网,射程达 250 公里,其红外成像末制导系统可识别舰船甲板特征,配合地形匹配技术,能在复杂地貌中实施贴地飞行,对敌方海上和地面重要目标构成巨大威胁。
五、动力系统与机体结构保障持续作战
歼 - 10CE 使用国产 “太行” WS-10B/C 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 14.515 吨,推重比达 8.5。强大的发动机推力为战机提供了充沛的动力,使其在飞行过程中无论是加速、爬升还是进行高机动动作,都能够轻松应对。在空战中,快速的加速能力能够让歼 - 10CE 迅速抢占有利位置,而出色的爬升率则有助于其在面对敌方低空来袭目标时,能够快速上升高度,占据高度优势,为攻击或规避创造条件。
同时,歼 - 10CE 的机体结构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具备良好的强度和可靠性。在承受发动机巨大推力以及高速飞行、高机动动作产生的各种应力时,机体结构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确保战机的飞行安全。这种坚固可靠的机体结构,不仅保证了战机在日常训练和执行任务中的稳定性,更在实战中经受住了考验,保障了歼 - 10CE 能够持续作战,完成各项艰巨的战斗任务。
此外,歼 - 10CE 具备大作战半径、长航程以及空中受油能力。大作战半径和长航程使其能够在更广阔的区域执行作战任务,深入敌方空域进行打击或者长时间执行巡逻、护航任务等。而空中受油能力则进一步延伸了它的航程,让它在长时间的作战任务中无需频繁返回基地,从而增加了在战区的滞空时间,保持持续的作战威慑力。在一些远程作战任务中,通过空中加油,歼 - 10CE 能够从较远的基地起飞,抵达战区后依然保持充足的燃油,为作战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歼 - 10CE 在实战中能够一举击落多架敌机且自身无一损失,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卓越的气动布局、精心设计的隐身特性、先进的航电系统、强大的武器系统以及可靠的动力与机体结构等多方面先进技术的协同作用。这些技术的融合,使歼 - 10CE 成为一款性能卓越的战斗机,不仅在国际空战舞台上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更为我国及其他装备该型战机的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空中作战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歼 - 10CE 还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升级改进,继续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