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刚唱完《松花江上》,掌声就炸开了,邓华第一个站起来,眼神没离开台上那个姑娘。
那时候他们谁也没说过一句情话,可就是这场联欢会,定下了两个人这一生的牵挂。
不是先有感情再上战场,是先在战场上站稳了,才敢谈感情。
李玉芝,蔚县人,家里没什么家底,还是家里第三个女儿。
可她爹娘开明,没把她当“赔钱货”看待,反倒咬牙供她们三姐妹读完了当地最好的学校。
她小时候脾气倔,看到九一八后街上大人游行怒吼,脸涨得通红,她站在人群里,啥也不懂,就觉得心里窝着火。
从那会儿起她就认了个死理——这仗得打,得有人上。
十八岁那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她和姐姐们没法上前线打仗,就在后方给二十九军送粮、送衣、缝鞋,能干啥就干啥。
后来战况太吃紧,部队溃退,她们跟着八路军转移到了太行山。
到了根据地,气氛不一样了。
战士们说话直白,脸上没遮掩,饿了就说饿,想家就说想。
那场军民联欢会,是为了让大家放松放松。
李玉芝唱得认真,台下的兵听得入神。
唱完曲儿,邓华和杨成武带着一群人到后台夸她,说她一开口就让人想家。
李玉芝当时笑着点头,谁也没往深里想。
几天后,李玉芝的二姐来了,开门见山:“你十九了,家里也不是不急。”她一听就摇头,说这不是时候,她想着继续抗战。
二姐笑了,说:“你觉得邓政委怎么样?”李玉芝愣住了,没说喜欢,只说人家能当政委,肯定是有本事。
二姐也不绕弯子,说组织上有这个意思,家里也点头了,就差她一句话。
李玉芝脸红了,心里其实早有点数。
后来两个人在根据地老乡家简单办了婚礼,没有花轿也没有锣鼓,但那天晚上,她心里特别踏实。
结婚后,她没在后方闲着,凭着在学校学过的文化,很快成了部队里的译电员。
这个岗位讲究快和准,她干得特别出色。
但她心里不踏实,看着一个个伤兵送回来,有的都撑不到医护人员赶过来,她忍不了。
她跟邓华说,她想去学医。
邓华没拦她,只说:“你要去,就去。”就这样,她去了白求恩学校,一待就是两年,转了好几个地方。
行军途中风餐露宿不稀奇,最难的是有时候伤员躺在担架上喘着气,她却还没学到怎么救人。
学成回来后,她刚好被分到的区域又是邓华管辖的,俩人阔别两年,见了一面。
那次见面没多说什么,她说自己准备回岗位,他点点头,说:“干好。”
抗战结束没几年,朝鲜那头又打起来了。
邓华带兵去支援,她这边考进了沈阳医学院,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没等邓华回来,她就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别人说她太拼,她不说话。
她知道,邓华不在,她不能垮。
等邓华从朝鲜战场回来,两个人过了几年平静日子。
可好景不长,邓华年轻时打下的伤,老了之后越来越重,治疗也来不及,走得早。
李玉芝没再嫁,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的老照片,偶尔唱起《松花江上》,声音还跟年轻时一样清亮。
在那个年代,像李玉芝这样的女人不稀奇,稀奇的是她一直在一线。
她没说“我是将军夫人”,也没在医院里挑轻松活。
她愿意把自己放到最前面,愿意在最苦最累的地方做事。
她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帮邓华做事,我是跟他一起干。”
她不是传奇,她是那种你在老照片里看到,会以为是邻家姑娘的人。
可她做的事,谁都替不了。
参考资料:
《湖南文史》2003年第7期,《一生恩爱歌为媒——李玉芝与邓华将军的婚姻佳话》
《人民政协网》2015年7月16日,《白求恩学校的三姐妹》
《党史纵横》2009年第3期,《上将邓华与夫人李玉芝的多彩夫妻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