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暮与朝,不知小暑忽然到”,时间过得真快,明日7月7日,我们将正式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标志着夏季炎热的开始。所谓“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进入小暑节气,秋天的金气开始“伏藏”,天气会逐渐向三伏天过渡。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了“小暑”二字的由来: "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思是说,小暑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其中“暑”代表着炎热,此时天气虽说开始炎热,但热气还尚未达到顶峰,最热的时段是在小暑之后的大暑节气。
明日农历六月十三,小暑。
那么,小暑节气是如何推算的呢?
在古代,人们会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以此判断小暑交节的时间。在《历书》中记载: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也就是说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辛位”时,就是小暑到来的日子,具体的方位就是西南方。
相较于观察北斗七星的指向,现代推算小暑节气的方法已经更为准确,甚至能精准到小暑交节的分秒,即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就是小暑交节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会在每年阳历的7月6日至8日之间。
今年小暑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7月7日4时04分43秒,农历六月十三。
故而,明日小暑。
进入小暑,虽说农忙时节基本已经过去,但仍要做好中耕除草、浇灌防旱、排水防涝等田间管理工作。在古代,人们会将每个节气细致的划分为“三候”,这样有助于农民能更准确的把握农时,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小暑的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啥意思?
小暑一候温风至:进入小暑节气,自然界会开始刮起温风,这是天地积热的外显,不过这里的“温风”并不是指普通的热风,而是地气蒸腾与夏季风交汇的结果,当太平洋季风携带水汽北上,与陆地积蓄的热量碰撞,就会形成闷热潮湿的“桑拿天”。这一候就是提醒农民提前做好防暑准备,调整耕作节奏,避免高温时段劳作。
小暑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就是民间所说的“蛐蛐”,在小暑的中期,蟋蟀会因炎热离开田野,迁徙至屋檐或墙缝避暑。而蟋蟀喜阴湿环境,其活动轨迹可以辅助农民判断土壤湿度,指导灌溉工作。
小暑三候鹰始鸷:进入小暑节气的后期,天气也会愈发炎热,地表温度常超40℃,鹰类为躲避地面的暑热,会选择展翅高飞,在更为凉爽的高空活动。进入这一时期,说明地面水分开始因炎热加速蒸发,农民需储备水源、灌溉保墒,甚至需要提前灌溉玉米、大豆等作物。
明日小暑,2025年的小暑有啥特点?
今年的小暑不一般,属于“晚小暑”。小暑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其正常农历的交节时间应该在六月的上旬,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小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五月,那么就称为“早小暑”;如果小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六月中旬,则为“晚小暑”。今年小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六月十三,很明显这是农历中旬的时间,因此今年是一个“晚小暑”。
老话说“早小暑三伏凉,晚小暑三伏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五月,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会比较凉爽,这样的三伏天也被称为“凉伏”;相反,如果小暑交节的时间在农历六月中旬,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会比较炎热,这样的伏天有着“热伏”之称。不过,无论是“凉伏”还是“热伏”,三伏天都会比较炎热,只是相对于往年三伏天的平均气温高一些或者低一些罢了,因此三伏天作为一年最为炎热的时段,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晒措施。
明日小暑,今年小暑时间上有些特别,是民间说法中的“晚小暑”,因此有一些习俗和讲究要懂得,提醒大家有空没空,记得:1不睡、2不喝、3不吃、4要动、5要防,指的都是什么呢?下面具体了解。
1不睡:不睡懒觉
老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进入小暑节气,天气不仅炎热,空气湿度也会增大,自然界往往湿热交蒸,人们很容易出现困倦的情况,这是因为脾主运化水湿,湿热交蒸的环境很容易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脾虚湿困”的情况,此时人体易感疲倦乏力、头身困重,加上高温环境下人体排汗增多,钾元素随汗液流失,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从而引发倦怠嗜睡。因此,早上醒来之时人们就会想着再多睡一会儿,但小暑期间尽量不要睡懒觉。
《遵生八笺》有云:“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里的“夜卧”并非熬夜,而是相对其他季节稍晚入睡,但仍需保证子时(23点至1点)前进入深度睡眠,以顺应“阳气尽则卧”,而早晨本应“阳气升发”,如果睡懒觉就会使阳气闭塞于内,出现头昏脑胀、精神萎靡等情况。而且,小暑后虽说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但仍旧昼长夜短,早上如果睡懒觉,很容易错过排湿的最佳时机。在古人看来“脾主时令”,辰时(7至9点)胃经当令,此时进食早餐可助脾运化;如果因睡懒觉而导致空腹久卧,湿气就会积聚,容易引发腹胀、腹泻。
2不喝:一次性不喝太多的水
进入小暑节气,天气闷热难耐,人们会时常感到口渴,这是为啥?
对此《黄帝内经》有着明确的解释:“阳胜则身热……渴而欲饮。”小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生发旺盛,人体阳气浮于体表,人体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散热,而汗液大量排出就会带走水分和电解质,导致“津液亏损”。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不仅伤津,还会耗气,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口渴。而且,小暑后湿气加重这种环境下,脾胃功能减弱,水液代谢失常,这会进一步加重口渴的情况,此时就要多喝水从而缓解口渴带来的不适。
但这里的多喝水并不是说一次性喝大量的水,这样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毕竟胃液是消化食物的关键,如果一次性喝太多的水就会冲淡胃液浓度,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并且一次性喝太多的水,会难以被身体吸收利用并不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导致水液潴留,出现水肿等不适。因此喝水要“少量多次”,例如每隔1至2小时喝100到200毫升温开水,这样既能达到解渴的目的,也能避免造成脾胃以及肾脏过大的负担。
3不吃:不吃夜宵
小暑节气天气热,特别白天温度往往较高,人们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而到了较为凉爽的晚上,往往就会食欲大开,甚至晚饭后还要在吃一顿夜宵,但这并不利于身体的养护。自古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夜晚本是脾胃“休息”的时间,此时进食会强迫脾胃“加班工作”,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夜间阳气收敛,脾胃功能减弱,吃夜宵会加重消化负担,从而导致食物滞留胃中,引发腹胀、反酸、失眠等不适,况且小暑后人体气阴易耗。夜间进食会调动气血集中于脾胃,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等情况。
不过,小暑人体因暑热出汗增多,津液亏损,确实容易产生饥饿感,但这种“饿”属于“假性饥饿”,因为在暑湿交蒸的天气中,脾胃运化很容易失常,在这种情况下,食物就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身体就会发出“需要能量”的错误信号,如果此时盲目进食,反而就会加重脾胃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进入小暑后,夜晚感觉到饥饿,可以按揉中脘穴(肚脐上4寸)和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促进脾胃运化,缓解饥饿感。
4要动:适当的进行运动
小暑是夏季的第5个节气,标志着盛夏的开始,此时天气虽说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在这样的天气下适当运动是有很多好处的。
老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古人看来,在夏季炎热的时候也要坚持锻炼身体,特别小暑后气候会逐渐向三伏天过渡,此时适当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身体耐热能力,从而进入三伏天减少中暑的情况。其次,炎热的天气中是养阳的好时机。此时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达到激发人体阳气的效果,增强体质。最后,小暑时节,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感到闷热不适,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而适当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能让人心情愉悦,减轻压力,使情志更好的生发。
然而,运动的时间一定要避免在中午。这是因为小暑时节,中午阳光强烈,气温最高,此时外出运动,人体极易受到暑邪侵袭,从而导致阳气随汗液大量外泄,损伤心阴,出现中暑的情况。并且,中午时分,地面温度高,空气湿度大,人体散热困难,如果此时运动,身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畅,就会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因此,在小暑节气,应遵循“午时少动多静”的原则,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运动。
5要防:做好防晒防暑措施
小暑节气中,阳光强烈,气温骤升,此时无论是出门游玩,还是外出工作都要做好防暑防晒措施。因为如果人体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极易被暑热侵袭,而中暑便是暑热之邪入侵人体最明显的表现,轻者头晕、恶心、乏力,重者甚至会神志昏迷,并且强烈的紫外线会加速皮肤老化。因此,小暑外出,需做好防晒,如戴遮阳帽、打遮阳伞、穿防晒衣,还可涂抹防晒霜,防止皮肤被晒伤。
除此之外,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水分和盐分流失加快,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引发中暑。所以,小暑时节也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例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阳光最强,应尽量待在阴凉处。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暑措施,随身携带水壶,及时补充水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总结,今年的小暑不一般,是一个“晚小暑”,因此,请大家牢记“1不睡、2不喝、3不吃、4要动、5要防”,这是小暑期间的一些生活经验,别忘了告诉家人,共同安康过盛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