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昌市第一中学一老师因三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选择其他名校而解散微信群,网传聊天记录引发热议。

网传图片显示,该老师在群内表示三名学生不听学校、老师、家长劝告,“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化整为零”。该老师还表示“将以失望解散此群”,这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

媒体:功利的名校执念该放下了

群聊截图(局部)

据报道,7月7日晚,瑞昌市第一中学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称:在得知3名学生未填报“清北”志愿后,漆某芳老师在微信群内发表了不当言语。并且,“学校和漆某芳老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三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

这件事乍一看很怪异:就算不报清北,这几位考生的成绩也很出色,怎么老师就破防了呢?但仔细一琢磨也不难理解,大概率是清北的录取人数是一种“成绩”,这对于老师和学校都格外重要。

在老师的话语中,学生不报清北,是辜负了“学校100万的付出”,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老师“感情化为零”,如此“情真意切”“哀怨凄婉”的文字,不过是一种道德绑架罢了——学生不按要求选清北就是错?

诚然,一些学生对志愿填报乃至今后的职业规划缺少基本了解,老师有必要进行指导,但这种指导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而在这位老师的发言里,学生仿佛不是一个要考虑自己人生方向的年轻人,而是一个证明“成绩”的数据,只要能提供“考上清北”的叙事即可,至于专业前途、兴趣爱好似乎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也是该事件引发人们反感的原因。老师的发言,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打着感情牌的“权利剥夺”,“清北”落空后便言辞失当,甚至负气解散群聊,实在失了老师应有的气度。

在这起事件中,老师的失态固然可议,但更该深究和反思的,是清北为何如此重要,老师又如何被裹挟其中?

毋庸讳言,清华、北大作为中国顶尖高校Top2,很多时候已经成了一种“度量衡”。检索也能发现,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北,别说是一所中学,这甚至有可能出现在一个地方的宣传稿里。可以想见,涉事老师的情绪破防,大概就来自这种名校考核的激励,以及临门却错失的遗憾。

这些问题早已引发了相当多的重视。2022年全国两会时就有代表提出,一些地方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直接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点升学率,甚至“清北率”画等号,并建议全国开展清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专项治理。

而对于名校崇拜,相关部门的规定也是明确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同样载明,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录取率”“高分考生”等,不得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不得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

这些都表明,“清北率”本就不应该成为一种考核指标。老师尽心教学,学生努力学习;老师提供建议,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的逻辑本该如此简单,而不是变成为了成绩而过度内卷、忽视个体差异的功利竞争。

为什么要摒弃这种异化的考核标准,因为它一定会催生出更多的异化。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向小部分学生的过度倾斜(从所谓“学校100万的付出”可见端倪);比如部分师生关系的异化,老师仿佛在管理一个项目,而失去了将心比心、尊重学生的师者尊严,将原本纯粹的师生关系,变得功利、不再温情。

还是放下这种功利的名校执念吧,让教育回归应有的面貌:教育不是一场“炫耀名校”的竞赛,而是尊重个体权利、着眼长远人生的引导与启发,这才是真心地为学生谋划,对学生负责。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媒体:功利的名校执念该放下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