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这东西,说远不远,说近也真没消停过。哪怕今天全球喊着“和平与发展”,可大国的较劲,一会东边擦把火,一会西边扔个炸弹,实际上没有断过。很多人一提起那些血雨腥风的年代,心里头还发怵。历史上最让人揪心、印象深刻的,无非是一战、二战那些动辄席卷全球的恶战,有的国家趁乱窜起来,有的就像被卷进了绞肉机,连个影子都差点抹没了。说破天,世界上但凡真过上几天太平日子,那都是打出来的。可也因为见过鲜血,大家比谁都想安稳。偏偏,有那么仨国家,被公认是“最难摆平的主”,有的靠狠、有的靠地势、有的靠脑子,但结果嘛,也不是谁都斗得过他们,有人治得住,有人想打都嫌犯不上。这当中,分别跟咱中国、美国掰过手腕,还有一个,谁都不爱沾惹它,到底咋回事?
咱先捋越南那一出。提起这国家,老美心里估摸着还咯噔一声——头脑发热十几年,最后连鞋都没穿好就灰溜溜出来。1964年,北部湾几乎比深夜的三里屯还冷清,美国的“马多克斯”号航行在那,压根儿没料到会闹出动静。谁想突然蹿出来仨老式鱼雷艇,别管技术老不老,架势真没含糊,劈头盖脸给了美国一顿“家乡问候”。消息一响,白宫里比纽约股市开盘还热闹,有人拍桌子,有人砸杯子。民众气得直冲拳头,总统约翰逊干脆站出来拍板:行,这仗咱接了,北越得让他们知道美国的厉害。从那张口,美军就不光是掺和了局面,算是把自己的命根子搭进去了。
但据说,老美一开始的小算盘还是有点单纯。他们真以为往越南派点人,装个大爷就能管住事。一边想拉拢胡志明当“新儿子”,没想到人家压根不吃这一套。这事搁今天街头巷尾,人家愿意叫你大哥,愿意成为“朋友圈铁杆”,也得真有点情分不是?但老美急眼了,五十万大军撸袖子上阵,有阵仗有气势,外加拢了韩国、澳大利亚那一堆“朋友”,加起来那人头,堪比当年闹春运。只不过,战争可不是靠人多能撑场面。越南地形复杂,丛林和雨季像天生的守护神。美国炸弹下得欢,最后战争一拖再拖,钱烧得像倒油桶,最后军人骨灰、政客骂声,统统飞回本土。这么多年后,那些美军老兵,有的流浪街头,有的写回忆录,说得最多一句是:在越南,你永远搞不懂对面从哪钻出人来。
可越南“硬气”归硬气,后来也不是没犯傻。中国跟越南,一开始算朋友:抗法援越大家还记得吧?可腊肉总说一句,兔崽子不能太得意。越南后来趁着国际局势变化,背后动了歪心思。边界闹事,边境村庄告急,消息传到北京,中央不惯着。1979年2月17日,许世友将军挂着铁青脸,带队伍硬生生杀进去了。那时候我听过老部队退伍兵吹,他们说,凌晨山林湿气重,部队一踏上高平的土路,所有人鞋底都粘一层泥巴。那场仗,一个星期不到,高平就成了解放军的临时大本营,后来一口气把越南346师都给剿了。
不过仗还没打尽兴,最高指示就来了:目标达成,撤。说实话,许世友这个人脾气辣,他本来还琢磨着多进几步,基地午饭都快让战士们烧上火了。结果指示一下,规矩压一切。撤前,许世友气不过,扣着手上的小烟斗,对参谋长咬牙说:“再给我俩小时,咱们吓够他们!”部队又象征性前推十公里,拆了沿途几个碉堡,还丢了几颗炮弹,到河内那边可真是炸了锅。后来许世友说,藏兵于无形比真拼命还让敌人难受。不过这个人,哪怕心里再不舍,军规还是重过个人意志。
中国手法硬利落,越南人那叫一个服气。要说十几年没被美国啃下的“硬骨头”,中国打起来,并没有那么玄妙的道理,关键是对地形熟,对邻居“人心生门道”。此后越南见了中国,几乎谈判桌上都绕点远道。很多年前广西那边老一辈打渔的,还会说:自那年后,对岸夜里都收敛多了,不怎么敢瞎晃。
讲完越南这出,再看看日本。二战时节,日本闹腾得跟打了鸡血似的,谁都敢掐一把。1931年,日本大摇大摆闯进中国东北,摆明车马就是想抢粮食、抢资源。全世界看着都憋气,美国带头搞禁运,尤其卡死了石油。当年日本石油一年缺口得有两百万吨,光靠殖民地远远不够。油不够了,军舰就是废铁。到了1941年底,日本那帮决策者把算盘打到珍珠港,心里估计还恶狠狠盼着“速胜”。结果偷袭完暂时风光,第二天美国国内民意爆棚,“珍珠港记仇”就此扎根。
后来美日斗法,中途岛关乎命根子。有人说,中途岛一仗决定了太平洋战局,我倒觉得,更是日本国运的分水岭。美国那边,拦截情报高手一早就知道日军要来。结果天还没亮,美国航母“企业号”上的飞行员已经穿戴整齐,等着和日本决一死战。1942年6月4号那天,日舰编队挤在海面,还指望着瞒天过海,可天意弄人,航弹一落,一个小时下来,日本损失了重头的四艘航空母舰。彼时,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室里,气氛能用一根筷子戳破。真正的“赌国命”,也赌敗了。
自那之后,美国制海权优势昭然若揭。日本军火系统不断吃紧,从1944年以后,制空权、制海权皆无,日本本岛的海运窒息。长野以西,很多地方半年没有粮食运输进城。一直到1945年3月,东京等地逢空袭必大火,一次能毁掉几千幢民房,老百姓搬着家四处逃。可顶梁柱们没打算服软,日本政府里呼声最多的不是“投降”,而是“国体维护”——咬死最后一颗牙都要撑住,不计代价。
事情转变,还是原子弹落下的时候。1945年夏天,广岛跟长崎一刹那天翻地覆。那两朵蘑菇云,永远写进了人类记忆里。有前线美国士兵后来回忆,驻冲绳的部队没人敢相信情报:“一颗炸弹能炸没一座城?”等见了投降文书,心里都说,这个结局其实最后只剩这条路。日本国民那时恍若隔世,天皇电台广播投降,路边士兵抱头痛哭,市井小民则是茫然到无所适从。
再说到瑞士。这个地方,有点像大家族里的老好人,不问世事,坐拥银库。两百年不打仗,这是地球上都屈指可数的。你问为什么?瑞士早早就宣布永久中立,哪怕世界大战轰隆响,人家稳如老僧坐禅。有人以为,瑞士安全是靠“小国乖巧”,其实也不全是这样。瑞士的地理就像天然的铁桶,阿尔卑斯山环绕,想进攻光靠想象都费劲。退一步讲,他们全民参军传统根深蒂固。没遇上战争的当代瑞士人,家里一间防空洞,老头老太太拿出古董枪械还能保养如新。
银行这块,藏污纳垢的故事不要太多。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各国政要、富商掏腰包,最信任的就是瑞士银行。甚至有一阵子,法国有钱人和前总统身家,七拐八绕全能落地在苏黎世某不知名的地下保险库。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瑞士人也懂取舍,谁来抢他们,都不是孤胆英雄的买卖。历史上,不是没人摩拳擦掌,比如纳粹德国曾头疼琢磨要不要端掉瑞士,但德军情报分析后,觉得,攻进去后可能出不来。因为瑞士不仅地铁般的隧道藏着武器和给养,全民训练熟稔,加上一旦全国防御体制转动,即使对方暂时占据城市,山区还可以持续游击反击。大家清楚——北极熊和山鹰经不起这种消耗战。
久而久之,瑞士的中立变成了约定俗成。国际上默契了:你别动我,我不管你,大家各安天命。奇了怪也就在这,世界上最富的小国之一,却成了最安全的保险箱,谁也不愿意被打破这个平衡。
横看历史长河,各路豪强你争我斗,说到底最后都想回归个安稳日子。战争本来没啥吸引力,更多的是被逼无奈。中国人常讲“忍一时风平浪静”,可真到关键时刻,该硬还是得硬。那些最难惹的国家,不光靠脸皮厚、靠武装强,更关键,是背后有数不尽的曲折和智慧。历史书里每一个事都有回音,我们嘴上说着“和平”,心里还是知道,这个词其实被血洗过的。所以啊,人间哪有真无事之地?能不打最好,若真打了,也就只有命硬的能笑到最后。
说着说着,脑海里总会浮现照片里那些默默走在回家路上的士兵背影——哪儿都有,谁都不是赢家。战争打到了骨子里,最后拼的,还不是谁更怕失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