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 来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编辑 | 徐 来

1963年,江苏洪泽湖的湖水没提前留下什么警告,就这样一退再退。热浪卷过沉闷的滩地,村民李成挑着扁担,眼前冒出几块奇怪的石头,像是没理清头绪的谜底,也带着点荒唐。他们扒掉淤泥,露出来的却是刻着松筋狮子的兽首,还有堪比小车的麒麟。手指能摸清每道肌理,没想过会和几百年前的人共处一湖底。一下子,谁都抬不起头来,怎么来的?谁造的?愣得一句话都堵在嗓子里。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听说有宝贝,镇上才来了一拨专家、县里也跟着派人。大伙站在一排石兽前,无人敢说笑。就像误闯进沉睡的王朝。谁能想到水底下藏着明朝皇家的陵墓!裂开的石人站成队,石兽面朝湖心,湿嗒嗒,阴凉的气息从湖心传出来,让人脑门发紧。但谁也搞不清,这样巨大的陵园,怎么就过了几百年,再没人记得?你说是不是真的皇家墓呢?

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很快赶来。挖开的泥坑里,狮子的鬃毛残留着湖底的黄壤气味,一根根都还真切。科研队记录每一尊石像的摆设、风格,还有零散的残碑。有的石兽还能看见明初时候衣纹、甲胄花纹,一对文臣石像竟还刻着鬓角和帽带。文件袋都装不下现场的细节,这里确实是按照皇家礼制营造的陵园。可古迹里,到底是谁的名字?历史资料和湖西边的地理位置对上,洪泽湖下沉睡了将近三百年的明祖陵终于露出水面。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关于明祖陵的来历,朱元璋的故事多少带点荒诞。朱元璋出身平民,翻遍《明史》每个细节都能读出他的焦虑。靠什么坐稳皇座?当了皇帝后,他最着急的竟不是如何扩张权力,而是怎么编造一段堂皇体面的家谱。毕竟祖上是谁,没人能说得清。他就调派人四处寻祖坟。泗州的朱贵,给他递上一份“祖陵图”,图中标记着杨家墩那口祖坟,说什么道士曾经预言,这地方会出个皇帝。你看,这种天命叙事,旁观者会心一笑,可对权力来说,无比珍贵。

朱元璋信了,拆东补西,追封祖先,给高祖、曾祖、祖父分别定了名号。不管是真是假,这场面造出来谁还敢问便信了?皇帝下令,大批工匠、石料、人力涌入泗州,开始修建祖陵。二十八年,一座只比明孝陵稍逊的皇族大墓成型。神道、配殿、殿宇成片,石像排成长龙,白玉虎躯、雕刻笔笔用尽匠人心血。传说中三道墙千间宫,现实中砖瓦石雕罩满了对家世正统的渴望。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明祖陵的原址确实不算理想。地势低,水网密,四周没有钟灵毓秀的山色,没得挑。朱元璋不在乎,下令改地造山,硬是添出了“龙脉”,让风水合了自己的心思。这座陵墓,看起来都像是对天意、对命理的一种扭曲和强求。工程师与工匠,不知抱怨过多少。可谁又能对皇帝说“不”,自然景观被人工塑造,地貌是屈服了?还是帝王野心干脆利落地盖过自然?为正统也好,为排场也罢,明祖陵终究被强行按在这平地小丘里。

挖这些石像时,匠人把明初衣冠全数刻下,连袖口的浮雕都见得出,神道设了二十一对神兽、文武将吏,立的全是明初皇家的样式。珍贵石材千里迢迢运来,有的石兽至今保存得和当年差不多。但有的碎裂糙得让人心疼,好像历史喜欢把自己最鲜明的地方留下,把其他全搅成迷雾。四野荒凉时,祖陵香火却庆贺不断。皇家祭祀源源不断,祖宗面前少不了豪华供品,与百姓水患无关。一朝天灾水患降临,一夜凉凉。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明弘治时期,水患已隐隐发作。清修堤坝,黄河南支下泄进淮河,洪泽湖随之水涨。安民工程,却无意葬送了皇室气派。此后几十年里,淮河泛滥成了常态,祖陵一片低洼就被洪水慢慢吞掉了。1680年大水一涌,淮水漫灌泗州,陵墓彻底被没进湖底。像是自然对一次历史虚构的讥讽,人工筑起的正统只需要一场大水就能被肥泥盖住。那些年,清政府对祖陵的态度说不清是冷眼旁观还是有意回避。救治?不用太上心,毕竟是前朝的事。但堂堂祖陵,公开折腾怕是也不妥。成千上万两银钱的陵墓沉入淤泥,沉默无声。

几百年间,湖底的明祖陵变得模糊。只是偶尔有渔民说捞上来奇石、断碑,地方志零零碎碎留下一点线索。谁真敢下湖打捞,也没人真当回事。老一辈人常说:人不能和大水作对,天意不用细细推敲。有的专家曾猜测陵墓可能偏离原址,但地志和实地勘查,总让人回到同一个场所。真真假假,旧地新考,谁会信全是一场意外?有时,人说的假话多年后就成了现实,分不清真假。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等到1963年湖水暴跌,才有人再提起这些淹没已久的传说。专家赶到后,不只是对照史书。现场石像的排列、雕刻、纹样、朝向,和明史中记载几乎一模一样,尤其那“二十一对”的石人、神兽,不差分毫。各种小细节,全数对上,地理记载和湖底坐标也能吻合得上。当初皇家的精密布局,被考古队一点点挖回来。但随便翻翻,地宫、主殿,其实损毁严重;淤泥、湖水、野草胡乱包裹,只剩基础一层。精心雕琢的神道石马,七零八落,有的就躺在水塘底泥里。

但这些年洪泽湖下的状况疯狂变换。1954年大水后,湖底沉积物渐厚。挖掘小队时常遇见石碑边缠着鱼网,或神兽鼻孔堵着泥沙,甚至有人怀疑当地打捞队早年顺手带走了碎片。半拉子工程没少有。对着二八米的石道,专家心里打鼓:这座陵墓到底有多少隐藏细节没被自然破坏?会不会最窄的地宫死角还埋着晦涩符号?但总归有反对意见:发掘可能让整片遗迹全毁了,别忘了那年代定陵掘地三尺后的惨遭文物损毁。最后谁也没拍板,只能抢救性记录,修补显露石雕,其余全部封存。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1976年开始搞保护,构建两千多米长的防洪堤坝,把原址与洪泽湖分开。队伍经常下湖,肩上挑着铁锹和竹篙。到1982年,陵园里的石人、石兽逐一归位,石柱断口重新镶补,原来塌成一片的地方逐渐有了序列感。周围虽无当年皇家气派,毕竟算是给历史安了家。早期参观条件很差,烈日暴走一圈,看到的不过是几尊湿漉漉的石雕。学界开始关注,旅游业也试图炒作。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提升成了国家AAAA级景区。景点复原了部分南红门、九龙壁,游客进园时还能看到几百年前明初的痕迹。

这么看,考古恢复就算顺利吧?但明祖陵究竟是不是朱元璋的祖坟,这疑问还横在史学界心头。很多人还是更相信,这不过是后来的“寻根造祖”——皇帝出身寒微,必须编点家史出来。泗州的风水师、道士的神话,附会起来天衣无缝。“葬此地必出天子”,传说是权力需要。有人说,政治就是这样靠造故事维稳,真实与否没人管。只要顺着权力的需要,历史的“真相”也被挤进了无数的补丁。你信它就是,反正明祖陵确实按皇家制式建在那儿。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反过来,有学者又说,不对,朱元璋小心谨慎,他一定不会完全相信风水改造能抗衡自然。实际可能是把无奈说成了主动,是被历史推着走的。工程浩大,决策里却并没有太多选择空间。当时条件下,地势最高的小丘已是最好选项。皇帝真能一意孤行吗?个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多数时候是各自让步。选址不佳其实是没得选。可偏有人说,这是挑战天意,是争夺自然的主动。诡异的是,最后陵园被水覆灭,是不是正说明了权力终究无法敌过天灾?

现在技术进步,探测器显示地宫结构也还算完整。专家判断遗物存在概率高,但内部状况依旧模糊。有人说只要再过十年,设备升级就能无损探查地宫。也有人认为即使再先进,水土、微生物已彻底改变了遗骸和遗物的保存条件。地宫大概也早已不是原貌。看似简单,一层层翻开,历史总是自说自话。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明祖陵的命运,在自然与人为的缠斗中,留下了隐秘的反复。是谁藏匿了谁?是朱元璋用人工造假改写了风水历史,还是洪泽湖用一场洪水终结了那场集体幻想?答案或许早已不重要。眼下,数十万游客站在明祖陵的神道前驻足拍照,触到满是裂缝的石狮,也许想不到几百年前这里曾是明朝皇权信仰最后的倔强。

事情大致就这样。历史的谜底还在湖底混着青苔暗流,但那些石雕看起来,比一本本正史都还要真切几分。

沉睡数百年!洪泽湖大旱揭开神秘面纱,专家勘测后大喜:是明皇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