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影视行业开始有了大的变动。拍摄革命题材成了一时的潮流,工农兵、劳模类型的主角不断出现,银幕上却始终见不到开国伟人的身影。实际上这并不是偶然,那会儿,拍摄涉及在世领袖的内容,暗地里都被认为是“禁区”,大家心里明明白白,别碰。


领导人不愿意给自己刻碑,这一传统在那个年代如影随形。导演编剧心里有杆秤,既不敢,也不能。于是,好些事情都明知是规矩,嘴上谁也不会提。按理来说,观众们其实最想看那几位伟人,想知道他们背后的小故事,私底下议论的人也不少。后来,到了1976年,这块“石头”终于被搬开。因为朱德、周恩来、毛泽东接连离开人世,于是舞台上也渐渐出现了他们的影子。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紧接着,戏剧界动起来。上海、北京的戏剧学院轮番召开会议,各路专家围坐讨论,“领袖形象怎么塑造,谁合适?”问题丢在桌子上,一时谁也拿不准答案。那一年,文化部、总政治部直接下文,号召全国选拔特型演员,大家一窝蜂开始“寻人”。东拉西扯过后,还不是要找一个神似毛主席的?其实吧,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


搜罗全国,弄来看的人一个个试。演毛主席这个角色,谁愿意跳这个火坑?选拔工作持续了好一阵,始终没能敲定人选。有领导临时听说,在昆明军区藏着个“芯片”,那就是古月。同事都说他有点像,但“像”这个词,含糊得很。没有演戏经验能行吗?负责人琢磨半天,心下也没底。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说是巧合,好像又在情理之中。古月出生动荡,小时候就跟着姐姐漂到广西,母亲失联,父亲早早死于战乱。桂林解放后,他阴差阳错落到文工团,年岁不大,什么都学过,绘画、写诗,兼摄影,到后来还打起了手球。算不上典型的演员出身,走到昆明军区文化部当干事,文工团的经历在那会儿倒成了个“加分项”。有一天坐火车,旁边一个陌生人上来就说:“太像毛主席了。”他听着将信将疑,回家细细比对,愣是真有点意思。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古月揣摩着模样,梳头、挺背、学动作。家里人看了都傻眼,说不像都骗自己。后来同事们也跟着起哄,整个军区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昆明的事,慢慢传到北京,说不定北京那边本来也抱着试试看罢了。


其实八十年代那会,很多地方递照片上来做比对。叶剑英自己都亲自一张张翻,兜了几个圈子,落回到古月身上,连他都眼圈泛红,这多少让人觉得严肃气氛里有那么点人情味儿。古月调来八一厂,成了特型演员。为了演得像,没日没夜琢磨,读文件、听录音,还看录像。1982年《西安事变》上映,毛主席终于在银幕上“复活”了。观众的注意力、赞赏,一下把古月推到了舆论顶端。头一次演戏,算是成了。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古月虽然被万众“追捧”,他却始终带点纠结和无奈。同事们劝他,有人说你不像、不敬的,能不能站出来争一争?他总是摇头——怕有“毛主席打官司”这类的荒唐新闻传出来。有人说他这算是艺术家的“自我保护”吧,不过真想想,这角色谁敢随便扮?过几年,有个唐国强横空出世,故事又转向了别处。


《小花》里唐国强当“哥哥”出圈,但再红也是“奶油小生”路线。演领袖这活,观众一开始就直摇头,说他那张脸哪像。也确实,唐国强演艺生涯前期全靠脸吃饭。就算后来“诸葛亮”一角赢得一片叫好,可观众先入为主,还是觉得他难以驾驭毛主席的厚重感。甚至,某次毛主席家属看到照片,也只是点头“不置可否”。到底是艺术归艺术,真实归真实。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巧的是,唐国强其实早早就和“毛主席”沾上边。1978年八一厂要拍戏,强行要人。他在青岛话剧团不肯放人。厂里灵机一动:说要培养“特型演员”,这才调了过来,一切只能说恰巧碰上了那个节点,其实是赶上了时代风口。


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大潮席卷,电影行业讲究市场,特型演员的蛋糕开始变小。正因为如此,肥皂剧式“美男子”也能当伟人了。唐国强被剧组找上:“你敢不敢演毛主席?”这问得很直白。他停了一下,说:“敢,你们敢找我我就敢演。”外界议论声音很杂,但唐国强硬是从“像不像”跳到“神不神似”上。不得不提的,是他走的路和古月完全不同。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演技成了唐国强的法宝,硬是练出来了一股劲儿骗过自己——外形无优势,那就靠体验派。演过毛主席后,质疑的声音往往和肯定的声音一同到来,他们说唐国强怎么可能再演回普通人?这话可能说得有点绝对。


其实有时也觉得奇怪,观众非说形似最重要,可真到片场,大家更在意偶尔的神态或细节。有人认为,唐国强的演绎让“领袖”走到寻常百姓家。可也有人坚持,艺术还是要还原真实。“唐国强,演什么都是唐国强,”这是不是另类的捧杀谁说得清。问唐国强怎么看?他反而坦承,“领袖的气度、质朴、情感,抓得到才怪,这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谁又说这难题非得有人解得开?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唐国强后来屡屡被邀请扮演同一角色。可越到后来,他的担忧越明显,“演员老了,接班人谁来?”话说得直接,却没有标准答案。其实,演伟人这事,本就是“永恒的考验”。舞台上得有人扮领袖,不然历史类影视剧如失水之鱼,这也是公认事实。


再往后的事儿,也有点意思。侯京健,85后演员,最近几年频频以毛主席形象出镜。许多观众是在《觉醒年代》第一次注意到他。他演的青年毛泽东,书卷气十足,青涩一点,更贴近史料中的样貌。片中,侯京健顶着大雨,裹着《青年杂志》狂奔,画面上不够精致,但气质到了。背景里妇女卖孩子、贵公子吃面包,这些微的小事,反而更显得伟人的起点毫不起眼,没有任何英雄色彩。

毛主席特型演员后继有人,85小生接班唐国强,跟古月比哪个更亮眼


这事并不是突发。侯京健先后在《铁肩担道义》《毛泽东》《伟大的转折》都演过毛主席,慢慢从龙套成了“特型演员”。不少人说他外形不够,演技还差了点。作品多之后,就有人开始觉得其实也行。


你说这些表演,老派观众爱古月那股稳重,新一代觉得唐国强心思细腻各有说法。其实,本人偏向于“各花入各眼”。说不定哪天,有完全不像伟人的演员反而能给出新意。可能观众比想象中更包容,也可能下一代会嘲笑我们现在的选择失之片面,到底合适还是不合适?


其实这些年关于毛主席形象的刻画,差异极大。资料说,古月演技更好,也有人说侯京健更接地气。旁人可能更在意演员背景,还是要看时代审美怎么变吧。


对比下来,谁又能肯定什么才叫“好”?比如同样是模仿,总会有被忽略掉的细节——有人说唐国强的历史感不够,有人反而觉得古月过于守旧。明明都是扮演,怎么就都不满意?这个问题,搁现在还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据现在网络上的整理,所有这些演员的照片、片段已广泛流传,观众仍在讨论。比如古月本人生平起伏,有些段落其实也无从查证。偶尔看到有后人追溯拍摄细节,说都是回忆录里点到为止,真假参半。泛泛地看,少了十足戏剧冲突,却藏着一层真实。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过,其实最早主管部门发文优先考虑“生活气息”“领袖风度”。但市场需求变了,再顶层的推动也赶不上观众嘴里的风评。


还有,该不该有演员专职扮演一个人的争论。有时候觉得,专一反倒更生硬,像复制粘贴一样失去活力。后来大部分主演都不愿被定型,也有的是无奈。时间久了,观众也忘了谁是谁。就这些细碎琐事,有谁真在意过呢。


说到底,其实仅仅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在银幕上见毛主席罢了,也许会有观众嫌他出现太多,有些腻味。到底是该换换口味,还是坚持经典,这么反复拉扯。可能下次再出一个“很不像”的毛主席才会真正有人气吧?谁知道呢。


(所涉人物与事件,参考《北广人物》(2016年第4期)、《今古传奇·人物版》(2023年第3期)等资料及相关访谈整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